即时新闻

客家方言展魅力 中原古韵奏新曲

客家山歌剧、客语流行音乐、电影等佳作频出,推动着这一“古汉语的活化石”焕发新活力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4月27日        版次:YD09    栏目:    作者:丘锐妮、赖嘉华

     中国客家博物馆 何志林 摄

     梅江夜景 何志林 摄

     《围屋喜事》剧照 韩荣声 供图

     梅州大埔花萼楼 韩荣声 摄

     梅州大埔张弼士故居 韩荣声 摄

     客家文化类书籍 罗鑫 摄

  

  文/丘锐妮 赖嘉华

  

  悠悠岁月,道不尽中原情殇;浩浩江水,叙不完千年客韵。“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客家方言不仅保留了古汉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特色,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还发展出了其独具一格的语言表达方式,展现客家文化的魅力。

  4月23日,第31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主题曲《天下客家》在梅州开拍并将于今年6月全球首发、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春闹》获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客语流行歌曲《莫欺少年穷》火遍全网、客语电影《围屋喜事》在全国上映并获评年度广东优秀电影作品……连日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解到,以客家方言为载体的客家山歌剧、客语流行音乐、客语情景剧、电影及微电影近年佳作频出、热搜不断,古老方言正以多种形式焕发出新活力,也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分布广泛的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即“客家话”,也有地区称其为“山话”“阿姆话”。作为中华语林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就其命名而言,汉语七大方言中的其他六种叫法均与通行地区有关,唯独客家话是与讲这种方言的人有关,对此,著名语言学家李新魁解释为“它是由于集团性的人群迁徙而形成的‘移民集团’的语言”。

  客家方言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尤以粤东北、闽西、赣南三省交界地带为大本营,代表城市分别是梅州、龙岩、赣州,这三座城市依次被赋予“世界客都”“客家祖地”“客家摇篮”的称号。在广东,除梅州外,韶关、河源、惠州、东莞、深圳等地也与客家人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客家话在海外同样分布广泛,至今海外仍有众多人使用客家话进行日常交流。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教师罗鑫表示,客家方言分布地方广,但除个别地区外,内部差异不是很大。目前在学术界以梅州的梅县话为客家话的“标准音”。客家话一共有“四声六调”:“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六调”即阴平调、阳平调、上声调、去声调、阴入调和阳入调。值得留意的是,“六调”只是客家话的基本声调,在实际对话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调现象。

  

  颇具特色的中原古音

  

    在不少人眼里,客家话最具记忆点的莫过于称自己(第一人称)

“亻厓 ”(“ngai”),“亻厓  ”字是从哪里来的呢?实际上“亻厓  ”就是“我”的古汉语音。“从音韵层面来看,客家话保留了‘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的特点。”罗鑫向记者举例道,在客家话中,“发”字的声母既可读轻唇音的f[f],也可读重唇音的b[p],其中重唇音的b[p]就是古汉语音;“知”字的声母既可读舌头音的d[t],也可读舌上音的z[ts],舌上音的z[ts]也是古汉语音。

  “浊音清化平仄皆送气”为客家方言发音的另一大特点,即古全浊声母字不论平仄基本上清化为送气音,如古全浊平声字中的“爬”“贫”“盘”“排”“赔”等在客家话中皆有[ph]音,古全浊仄声字中的“夺”“达”“踏”“代”“定”等在客家话中皆有[th]音。

  除此之外,客家话在不少句式结构上都颇有古代遗风。如“兮”是楚辞中常见的语气助词,根据清代著名音韵学家孔广森的考证,“兮”在古语中的发音是“啊”。“啊”则是客家话常用的语气助词之一。每当遇见令人无限感慨或叹为观止的场景时,客家人总会脱口而出“命兮+形容词+毕矣也”,例如,“命兮靓毕矣也 (漂亮极了)”“命兮俚毕矣也 (丑死了)”。

  “客家话是活生生的古汉语,积淀了大量不同时期古汉语的发音、词汇以及语法特色。”罗鑫说,不少如今读起来有些拗口的古诗词歌赋,用客家话吟诵却格外押韵,朗朗上口,这正是因为客家话保留了“中原古音”。

  

  发展变化的独特表达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方言之一,客家方言词汇来源丰富,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如客家人称“稻子”为“禾”,称“柴火”为“樵”,称“衣服”为“衫”,称“睡觉”为“眠”,称米制糕点为“粄”,“粄”字便来源于古汉语,在唐代的训诂学音义类专书中有所解释。再如客家话中将“折合”“抵当”称作“准”,“抬头”“仰头”称作“騀”,均来源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口语词。在语法上,文言大量存在于客家话的口语表达之中。如“横”读阳平时是名词,读去声时变成动词,表示横着倒下。再如“您吃过早饭了吗”翻译成客家话是“汝食朝矣无”,是典型的文言表达句式。

  除了保留经典的古汉语表达,客家方言也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如“头”这个词缀,客家人称炒锅为“镬头”,锁为“锁头”……这个“头”该作何解释呢?“无足之‘鼎’,乃称为‘镬’,客家人之所以给‘镬’加个‘头’,是因为吃饭乃人生头等大事。”罗鑫说,在客家话中,以“头”收尾的名词大多在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由此衍生出来的“叔公头”则表示为宗族中负责理事的、有一定声望地位的老年男性。再如客家话中,将“耳朵”称为“耳公”,“鼻子”称为“鼻公”,舌头却称为“舌嫲”,生姜称为“姜嫲”,这是客家方言的另一个特点:带有较多的有性名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农耕时代客家人“男耕女织”“男外女内”的传统格局。

  自明清以来,不少客家人过“番”谋生,留下了不少“等郎妹”,也给客家方言带来了一些外来借词,如“洋油”“红毛泥”,甚至外语音译语,如“罗蒂糕”等。

  

  新颖有趣的传承方式

  

  2020年12月19日,一部讲述客家传统文化坚守与传承的客家方言喜剧电影《围屋喜事》在全国上映,并获评2020年度广东优秀电影作品。该影片在赢得广大观众好评的同时也在不少客家人当中引发强烈共鸣,不少80后、90后表示“找回了童年记忆”。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客家文化,将优秀的客家文化与精神展现给更多的人,是该影片导演韩荣声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是土生土长的梅州客家人,写剧本的时候看了很多客家传统老建筑,听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客家山歌,也记录了大量客家话中的谚语、歇后语等,我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客家话、客家文化的美。”韩荣声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还原客家人的生活,剧组拍摄了许多客家古建筑和名人故居,如位于大埔县的花萼楼、位于蕉岭县文福镇的丘逢甲故居、五华县横陂镇老楼村的世界球王李惠堂的故居等。

  该影片95%以上的台词采用的都是客家话,除了故事性和趣味性,影片还巧妙地穿插了大量极具客家特色的文艺、饮食、建筑元素,这让观众通过影片,打开了一扇了解客家历史文化的窗口。“听到客家话非常亲切,希望有更多客语作品诞生。”看完《围屋喜事》的一名观众感慨道。

  近年来,客家文化的传承形式越发新颖,以客家方言为载体的客家山歌剧、客语流行音乐、客语情景剧、电影及微电影等艺术形式均结出了累累硕果。一曲《莫欺少年穷》让客语流行音乐冲上微博热搜,后来还成为动画电影《雄狮少年》的片尾曲;一部《阿婆》让客语微电影更加贴近年轻人的心,在还原生活的同时提醒年轻人关心关爱家里那个一直在付出与等待的“客家阿婆”;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春闹》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花开并蒂,摘得两个剧目一等奖;客家方言系列情景剧《围屋人家》热播近千集,用纯正的客家话、诙谐幽默的表达陪伴客家人度过每个精彩的夜晚。“客家地区有美丽的风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题材,我希望接下来有更多好的作品进一步弘扬客家文化。”韩荣声说。

  客家方言是中华语言文化中的一座宝库。除了不同领域的文艺工作者外,专家学者们也在悉心研究如何以更好的方式传承和发扬客家文化。2020年12月,罗鑫的著作《大学客家话教程》面市,受到广大读者喜爱。该书根据《客家话拼音方案》,采用通俗易懂的注音方式标注客家话读音,并在讲解客家方言知识点的同时附有辅助性、拓展性的趣味故事,很好地满足了在校大学生及客家文化爱好者学习客家话、了解客家文化的需要。记者从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了解到,目前嘉应学院还开设了与客家话相关的公共选修课,选课率基本满员;同时该学校也一直积极整理出版关于客家文化的书籍,弘扬客家文化,目前也已出版多本关于客家方言发音、词汇的教材与书籍,《大学客家话教程》便是其中之一。“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话和客家文化,同时也希望各位读者朋友能以客家语言文化为镜像,唤起对自身母语文化的重视和热爱。”罗鑫说。

  

  文脉观察

  

  讲好“阿姆话”诗文背得快

  

  文/羊城晚报记者 丘锐妮

  

  客家方言因为积淀了大量不同时期古汉语的发音、词汇以及语法特色,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日前,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教师罗鑫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活化石”除了有珍贵的研究价值,懂得客家方言的人在学习古诗词与外语时可能还有独特的优势。

  罗鑫介绍,客家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特点,不少发音、词汇以及语法均与古代文言表达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对于学生学习古诗词,帮助理解文言文可能有一定的帮助。如唐代文学家杜牧所作的《阿房宫赋》以及其他一些经典的唐诗宋词,用保留古汉语音的客家方言朗诵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背诵。再如客家方言词汇中有不少古语词,如“家官”(丈夫的父亲)“小郎”(丈夫的弟弟)“满子”(幼子)等,懂得客家话的人在看古文时更易理解其意。

  此外,由于客家话有“四声六调”,一些音素在普通话中没有,在客家方言中却时常会说。“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遇到此类音素,懂得客家话的人更容易将这个音发准。”罗鑫说,除了客家方言,不少其他地区的方言也有丰富的声调,这对外语学习来说是个很大的优势。

  

  文脉链接

  

  客家熟语里看“山居稻作”文化

  

  文/羊城晚报记者 丘锐妮

  

  客家方言里有许多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和谚语等。这些熟语是客家人在千百年来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流传下来的,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习用,结构比较固定,意义比较完整,具有鲜明的口语性、通俗性,富含哲理,意义深刻。以梅县熟语为例,从内容上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客家人“山居稻作”的文化,从思想上看也反映客家人提倡“真善美”,讽刺“假恶丑”的精神。

  客家方言研究专家温昌衍教授表示,客家文化是一种“山居稻作”文化,这种文化下的生活特征是:周围多山,多树,多野兽;“稻子”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有番薯、芋头等对它进行补充;“牛”是必不可少的役使家畜,鸡、猫、狗在日常生活中有重要性。在熟语中则经常表现为山、树、农作物与野生动物和家禽的高频出现。如“眼大不见山”(比喻粗心大意)、“摸目上山——唔知高低”(比喻不懂事理)、“人怕伤心,树怕剥皮”、“扁樵烧火——炭(叹)无圆(缘)”、“养蛇食鸡”(引狼入室)、“人怕老来穷,禾怕寒露风”、“一萝芋欸净系头”(比喻群龙无首,个个争当头儿)、“牛角唔尖唔过岗”(比喻没有一定本事,不敢外出谋生)、“人脚狗嘴,唔烧唔睡”(人的脚和狗的嘴都是需要保暖的部位,此处温暖可入睡)。

  大多数研究客家思想文化的学者都指出客家人传承了深厚的中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如提倡“真善美”、讽刺“假恶丑”的思想在客家熟语中也得到反映。如“你有春风,我有夏雨”(投桃报李,礼尚往来)、“只爱人情好,食水也咹甜”(交往重在情谊,而非吃喝)、“食水爱念水源头”(饮水思源)、“乌心萝卜白面皮”(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狐狸花猫”(比喻说谎、造谣)、“人话蛇,婿疏蛇”(比喻人云亦云,毫无主见)、“安耳斗柄”(比喻胡编乱造)等。

  

  文脉一周

  

  日前,“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公布,梅州五华狮雄山秦汉建筑遗址入选。据了解,目前狮雄山遗址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秦汉时期遗迹主要分布于狮雄山南面山冈的四级台地上,高台被环绕壕沟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文物挖掘后,考古专家对狮雄山遗址进行了技术填埋保护。

  

  4月21日,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发布《梅州市2022年“粤读越精彩”全民阅读系列活动安排预告》,欢迎市民游客踊跃参与梅州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全民阅读系列活动。此次系列活动由梅州全市10间公共图书馆围绕八大主题,筹备安排线上线下活动共121场,活动持续至年底。

  

  4月23日,第31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主题曲《天下客家》在梅州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录音,并在梅县区曾宪梓体育场开拍。据了解,第31届世客会将于2022年6月24日至26日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万锦市举行,主题曲《天下客家》也将于今年6月全球首发。

  

  4月25日,梅州市人大常委会对《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检查组先后到大埔县湖寮镇森堂公祠、通议第,梅县区丙村镇群丰大夫第(仁厚温公祠)等地,通过实地检查、查看资料、听取汇报、互动交流等方式,详细了解梅州市贯彻实施《条例》情况,并针对执法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意见建议。     (丘锐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