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寺位于校园正中央,紧邻东坡雕像 |
东坡小学地势较高,外观看来颇有年代感 |
松风亭 |
嘉祐寺是惠州市文保单位 |
东坡小学唯一一栋教学楼已老化 |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图/周婷婷 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近日,记者从惠州市惠城区教育局获悉,东坡小学撤并搬迁至惠州市第二小学,今年9月秋季开学,两校正式合并。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东坡小学将淡出人们视野。 东坡小学是惠州唯一一所以“东坡”命名的小学。苏东坡寓惠期间,曾在嘉祐寺居住长达15个月,是在惠州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如今,位于东坡小学内的嘉祐寺、松风亭等遗迹,更是众多“苏迷”来惠的必去之地。 随着两校合并,新学校该如何命名?东坡遗迹怎样发挥作用?一系列话题引发市民讨论。专家建议,要做好嘉祐寺的复原保护工作,深入挖掘东坡文化内涵,与位于桥东的诸多东坡寓惠遗迹串珠成链,全力推进打造“东坡寓惠”这一文化IP,使之大放异彩。 实地走访 百年老校承载记忆 如今设施陈旧老化 东坡小学位于桥东学背街119号,四周被古朴的居民楼所包围。这里山势较高,周边都是羊肠小道,蜿蜒曲折,沿着“高山下巷”步行百余米,才到达东坡小学。 远远望去,东坡小学仿古门楼高高耸立,檐角翘起,颇有历史感。校园内,设施设备稍显陈旧,使用痕迹明显。据介绍,东坡小学占地约6000平方米,共有11个教学班,学生531人。与周边其他学校相比,规模较小。校内仅有的一栋教学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属砖混结构,经鉴定已不适合继续使用。 作为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东坡小学在民国初年(1913年)开办,当时校址在学宫内(现广东惠阳高级中学),规模很小。后因校舍被军队占住,被迫搬迁至现址,校名是“天保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校名改为“惠州市第八小学”。1984年,全国第二届苏轼学术研究会在惠州召开,为纪念苏轼在惠功绩,第八小学更名为东坡小学,沿用至今。 记者走访当日发现,校园内保留着与苏东坡相关的遗迹。操场旁古树下,苏东坡雕像伫立,其手握长卷,若有所思。松风亭与之相邻。嘉祐寺则坐落在校园正中央,现尚存的主体建筑是清道光年间重建的,占地面积共500平方米,距今将近200年,是惠州市文保单位。其坐东南朝西北,是清代城隍庙型制,仅存的两座配殿主体建筑规格、大小基本一致,呈现长方形,中间由天井衔接。 据学校周边居民黄其裕介绍,上世纪50年代,此处仍被称为“城隍庙”,设有四个课室,校园屡经更改变迁,一度成为教职工宿舍。网友林先生还记得,幼时和玩伴在东坡小学内打乒乓球,十分热闹。“这些年,越来越少学生在这里读书了。”黄其裕说。 “这么多年来,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在学校工作多年的老校长王秀珍说,以前都是在瓦房里面上课,后来才知道这里与苏东坡关系密切,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以后这里没有学生的欢声笑语与琅琅书声,有点舍不得,但两校合并能给同学们带来更好的学习环境,是件好事!” 历史渊源 苏东坡两寓嘉祐寺 诗词作品流传至今 宋元两代,东坡小学所在处只是城郊一小佛寺,寺侧有松风亭,幽静偏僻。直到苏东坡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里。 寓惠三年,苏东坡曾四次搬迁,先后在合江楼、嘉祐寺、白鹤峰三处居住,两寓嘉祐寺,分别在绍圣元年十月十八日至二年三月十八日,绍圣三年四月二十日至四年二月十三日,共住了15个月,比其他两处所居住的时间都长。 在此期间,苏轼助筑东、西新桥,筹建白鹤峰新居,葬朝云于孤山。地以人显,嘉祐寺借助这位大文豪的不朽诗文名留千古。苏轼《和陶移居二首》诗云:“昔我初来时,水东有幽宅。晨与鸦雀朝,暮与牛羊夕。”诗中的“幽宅”指的就是嘉祐寺。苏轼寓此得“幽谷窈窕之趣”,“杖履所及,鸡犬相识”(《东坡志林·别王子直》),直至离寺迁居,仍“颇怀水东(嘉祐寺)之乐”(《和陶移居二首》诗序)。 由此可见,嘉祐寺作为重要的“苏迹”,为研究惠州民风、民俗和苏东坡寓惠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1990年,嘉祐寺旧址被定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藏于小学里的嘉祐寺,因为年久失修成为危房,被重重围起。寺庙墙壁斑驳,堆放着大量的课桌椅,地面杂草丛生,瓦片泛着青苔,和课间欢歌笑语的学生比起来稍显落寞。据学校工作人员介绍,五六年前,嘉祐寺还是学校上体育课的场所,后来因白蚁蛀了大梁,只能暂时用千斤顶撑着,封闭起来保护。 谈起嘉祐寺,不得不说松风亭。其故址位于东坡小学的后山上。苏轼寓居嘉祐寺时常游此亭,《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再用前韵》《西江月·咏梅》《阮郎归·梅花 》《花落复次前韵》《西江月·梅花》六篇诗词脍炙人口,极有可能都是东坡在居住嘉祐寺期间所写,而松风亭也因此流传千古。 根据校内树立的石碑可知,松风亭始建于北宋年间,原名“峻峰”,因植松树20余株,清风徐来,别具一番情趣,故名“松风亭”。明末清初,松风亭毁废。清咸丰年间,县人陈寿祺将亭改筑于白鹤峰东侧,补种苍松梅花,并赋《补建松风亭诗》。民国初年,亭被毁。现位于学校操场南边的松风亭,是上世纪80年代新建的。 未来发展 建议复原嘉祐寺 加强串联东坡遗迹 东坡小学与惠州市第二小学合并的消息一经发布,引发市民网友热议。多数人认为,东坡小学位置尴尬、规模偏小、设施陈旧,另择一地重建确有必要。但是,它又很重要,不仅是惠州唯一以东坡命名的学校,校内还有嘉祐寺、松风亭等东坡遗迹,呼吁精心保护、探寻活化活用之路。 两校合并后,学校名称也引起一番谈论。东坡小学家长周小姐表示,按照惠州目前的命名惯例,两校一旦合并,很可能使用“惠州市第二小学”的名称,但如此便失去了特色内涵,“我们还是希望能保住‘东坡’这块金字招牌!” 未来,东坡小学该如何发挥作用?相关专家认为,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嘉祐寺旧址复原保护工作,深入挖掘该旧址东坡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东坡祠景区的组成部分。 一直以来,被老惠州人称为“县城”的桥东,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地位,也是研究惠州东坡文化最主要的地方。苏轼寓居惠州期间的作品大部分是居住在桥东时所作。桥东有诸多东坡寓惠遗迹,如东坡井、嘉祐寺、松风亭、林婆卖酒处、翟夫子舍、朱池墨沼、东坡钓矶石等,白鹤峰东坡祠更是国内唯一的苏轼亲自筹建的故居所在地。 近几年来,惠州耗资数亿元打造的东坡祠、东坡纪念馆、东坡粮仓等先后落成。相关专家建议,要摸清家底,整合重要的人文景点,重新规划;要串珠成线,将这些文化景观串联起来;制作文创产品,讲好东坡故事,全力推进打造“东坡寓惠”这一文化IP,让其大放异彩。 “东坡文化要传承,可分三步走:挖掘中保护,有形中转化,传承中创新。”惠州市全域旅游发展顾问、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吴志才表示,苏东坡寓惠所留下的诗词歌赋、人文故事、旧址遗迹都属于公共文化品牌素材,第一步要挖掘、保护起来;第二步将其有形化转换,比如将东坡的诗句、故事、遗迹转化成文创产品;最后,让东坡精神跟惠州城市结合,连点成面,形成有规模的文化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