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畲族文化元素进校园、广东省首个畲族文化传承馆本月底落成……

博罗嶂背畲族村:民族风情独具特色
文旅融合推动传承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8月05日        版次:ZHA15    栏目:    作者:李海婵、陈骁鹏、杨锦强、杨旭先、蓝计香

     嶂背耀伟畲族小学里,学生正排练竹竿舞 雷金球供

     嶂背畲族村大板田小组保留着古屋

     嶂背畲族村四周青山环绕,生态环境好

     畲族姑娘采山茶

     族谱上记载着畲族先民迁徙历史

     畲族少女 邓东方 摄

     惠州市畲族文化传承馆效果图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李海婵 陈骁鹏 杨锦强 

  通讯员 杨旭先 蓝计香

  图/嶂背畲族村委会供(署名除外)

  

  位于罗浮山北麓,与飞云峰遥相对望,嶂背畲族村是惠州博罗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畲族先民迁徙至此地距今已有600余年。这里还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人口最为集中的畲语遗留地,成为众多语言学者研究的“标本”。当地民间故事、歌谣、服饰、信仰、习俗等更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是民族文化库中的宝藏。

  600余年沧海桑田,昔日藏于深山老林之中的畲族村已融入外面世界。随之而来的是,仅500多人的古村,不少传统正在消失。所幸,近年来,当地大力发掘与传承畲族文化,探索畲族特色旅游产业发展。

  近期,博罗县文教界人大代表考察团应邀出席贵州省兴仁市举办的2022年大山野场彝族火把节。经过调研,考察团一致认为畲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如三月三吃“乌饭”、长桌宴、畲族歌舞等,可打造成当地文旅品牌,让古老传统的畲族文化重焕光彩。

  

  六百余年屡经搬迁,文化习俗丰富多彩

  

  从惠州市区出发,驱车一小时便能到达位于横河镇的嶂背畲族村。这里沿途风景秀美,四周悠悠青山环绕,田野里三三两两老牛辛勤耕耘,乡村生活宁静惬意。一条平坦村道贯穿全村,小楼房分列两旁。乍一看,与其他村庄无异,而路上偶尔有穿着鲜艳民族特色服装的村民形成一道风景,引人关注。

  “村里有500余人,主要姓氏有蓝、雷两姓,下设有新屋、大板田和新塘3个自然村。”嶂背畲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蓝汉林向记者娓娓道来,追溯历史,畲族祖先于明初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从湖南潭州府迁徙至罗浮山酥醪地区,后到龙门县麻榨镇寨头居住,最后搬迁至罗浮山老嶂背定居,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老嶂背的畲族同胞相继走出大山。1958年,第一批畲民从老嶂背搬迁至新屋;1968年,第二批畲民搬迁到大板田;1972年,第三批6户人家搬迁到新屋、大板田各3户;现在的新塘小组是1965年从1.8公里的老长坑搬迁出来的。

  畲族文化代表性传承人、曾任嶂背小学校长的雷金球是第二批搬迁的畲民。那时的他刚6岁,至今对当时场景记忆深刻。“在大山里住泥瓦房,沿着小山路走了一个小时才到大板田,”雷金球记得,在老嶂背山上的生活异常艰苦,四周都是高山,经常要翻一座山去耕田。

  在很长一段时期,畲族都以“农耕”与“狩猎”为主。畲族先民开辟荒山,刀耕火种,所耕之地多属于缺乏水源的旱地。由于耕作粗放,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作物产量很低。长期居住在深山老林,常有野兽出没,畲民经常狩猎。下山之后,汉族同胞看见有野猪糟蹋农作物,都会叫嶂背人去打猎,大家一起分享。

  畲族的生活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据村里的老人说,以往都有独特的服饰、发式、首饰、节庆、婚嫁、饮食、房屋建筑等。20世纪80年代中期,畲族家家户户仍保留着传统生活习俗。

  “畲族人热情好客,那时节日习俗众多,都很热闹很有仪式感!”雷金球介绍,每逢过年,族人必看族图族谱、听老一辈讲始祖故事、在祠堂等处祭拜开山先祖盘古大王。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全村最为隆重的日子,畲族人都去祭拜先祖“盘瓠大王”,那天族人要带着猪头、猪肉、鸡、水果、米酒等各式祭品,向着村口的大树走去。因为这里是“盘瓠大王”神位所在地,也是畲族人最先在该村落脚的地方,男女老少都要点香祭拜,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健康平安,吉祥如意。每到三月三,就会吃独具特色的“乌饭”,是用乌饭树(畲语称乌枝)的嫩叶捣细,用汁浸糯米,煮熟后即成乌黑发亮的乌饭,据说吃了乌饭不怕蚂蚁咬。

  在服饰方面,畲族女子的服饰以红黄为主色调,绣着各式特别的图案,小围裙上还绣着吉祥的凤凰图案。男士的服装相对简单,类似小马褂,以天蓝色为主色调,纽扣两侧绣有小图案。如今,畲族生活习俗文化、博罗县嶂背畲族村畲语口述传统被列入博罗县非遗。

  

  畲族文化元素进校园,年轻一代接力传承

  

  畲族村经历过从山上迁下、改革开放“打工潮”的历史变迁之后,很多青年人外出务工,畲族文化日渐式微,一度面临着传承无力的严峻考验,年轻人不会说畲语,服饰、发式、饮食也逐渐简化,不少传统正在消失。

  曾担任了29年嶂背畲族小学校长的雷金球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畲族学生大多只会讲畲语,招聘老师的首要条件是会畲语。然而,在短短的20年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基本都是使用客家话作为日常用语,学生都用客家话或者普通话沟通”。

  一开始没有人在意,甚至没有人留意到。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陆续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到嶂背村进行畲语考察和素材采集,雷金球作为畲语翻译,经常深入各村调研走访村民,帮助收录畲族文化资料。慢慢地,他意识到本族语言的危机。全国畲族有七十多万人,分布在东南沿海多个省区。畲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根据语言专家学者调研,目前99%以上的畲族人所说的是接近客家方言的“畲话”,真正较完整保留苗瑶语族“畲语”的,只有广东省博罗、惠东、增城、海丰等4个县市,人口1000余人,畲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极度濒危语言”。

  作为博罗县唯一的畲族小学,也是嶂背畲族村唯一的学校,嶂背耀伟畲族小学由此成为传承畲语的重要阵地。在雷金球的发起下,2012年秋季,学校每周开设一节“双语教学”课程,引领学生了解畲族历史文化知识,如族源、姓氏、节日、特产、服饰、美德故事等。到现在为止,每周开设一节畲语课程,坚持了整整10年。

  畲语有音无字,只能口口相传,成为教学最大难点。为此,雷金球与多位专家学者组织编写了《畲语课本》第一册,在2015年9月正式出版,这是全国仅有的畲语本土教材。2018年又出版了《广东博罗畲语800句》,这是迄今唯一的濒危语言多媒体读本,只要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在手机上学习畲语。雷金球介绍,《畲语课本》第二册将在今年秋季启用,目前畲语畲族系列丛书的编写出版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多年推广畲语教学,成效明显,“现在汉族与畲族学生可以用简单的畲语交流。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人们对畲语的重视,家长也自觉用畲语与孩子沟通,三个村民小组的村民几乎都能讲畲语。”可以说,嶂背畲族村摸索出了一条传承畲语之路。

  如今,走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畲族文化元素,充满着浓厚的畲族文化气息。学校墙壁绘着畲族生活场景,畲族文化墙展示出畲族特色文化。在广场中间设置了畲族文化舞台,每逢畲族节日,总能看到一群穿着鲜艳民族特色服装的畲族女孩,唱着《情定三月三》,跳起欢快的竹竿舞,人们跟随节拍翩翩起舞……在这里,仍能看到畲族多彩文化的印记。

  最让雷金球欣喜的是,有畲语青年传承者来“接班”了。90后畲族妹子蓝计香在暨南大学读研期间攻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刻苦钻研畲语,毕业后通过事业单位招录回到了家乡工作,积极参与并完成畲语教材的编辑,在畲族文化传承工作中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嶂背畲族小学校长蓝容娣,是一名85后,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家乡小学,成为孩子们的畲语老师,编排畲族舞蹈、畲族歌曲,让畲族学生了解本民族习俗。她们都有着浓厚的家乡情怀,在接力传承畲族文化。

  

  昔日贫困村喜迎蝶变,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畲族村传统文化不断传承的同时,经济发展也发生了巨变。20世纪60年代,该村村民从大山洞里迁居而来,因可供种植的土地偏少、交通出行不便,曾长时间处于贫困落后状态,住着破旧小瓦房,处处是杂草丛生、低洼泥地。近年来,横河镇全力推动嶂背畲族村发展,村道修起来了,路灯装起来了,环境整洁了,人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村庄越变越靓。

  随着基础设施完善,如何打造更具畲族特色的新农村,是嶂背畲族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县人大、市县统战部门的支持下,村里如火如荼地实施着一系列项目建设。

  在嶂背耀伟畲族小学旁,惠州市畲族文化传承馆已经初具雏形。项目负责人雷金球介绍,该馆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内设文物和文化遗产展示厅、科普技术室,民族非遗传承室、畲族舞蹈音乐室、资料档案室等,这是广东省首个畲族文化传承馆,也是畲族文化传承和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预计本月底建成。

  目前,当地还计划成立畲族文化研究机构,开展畲族历史资料、文物古籍的保存,抢救、保护和传承畲族风俗、畲族文化、畲族艺术。“以传承馆为根据地,我们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来深化研究,也可以走出去与其他地区畲族同胞加深联系。”

  另一边,嶂背畲族村综合大楼正在施工中,这里原是新屋小组老围屋44间存在安全隐患的瓦房,现已全部拆除。整栋大楼总建筑面积为1148平方米,总共4层。蓝汉林介绍,计划打造成集党群服务和社会管理于一体的大楼,还规划有表演舞台、休闲广场等,预计明年2月完工。

  接下来,当地将进行新屋小组的外立面改造工程,对45户民居进行外立面风格统一改造,分期、分阶段铺开覆盖全村。在改造过程中,协调融入畲族特色元素、符号,使村庄更协调、更统一、更具特色,营造浓厚的畲族文化氛围。

  畲族文化传承馆、综合大楼的建设都将成为当地保护、传承、活化畲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举措。畲族村还有地理位置优势的“加持”。这里毗邻罗浮山,是罗浮山的后花园,畲族文化特色品牌可成为环罗浮山旅游的亮点。此外,横河镇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生态乡村游备受珠三角游客青睐。“畲族村能对接和融入周边旅游,引流游客,让游客感受浓浓的畲族历史底蕴。”

  横河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当地将继续支持嶂背畲族村文化发展,发掘畲族文化资源,传承和培植畲族文化;以畲族文化为亮点,结合镇民宿旅游特色,打造嶂背畲族村民族特色旅游产业;通过发展嶂背畲族村民族特色旅游产业,带动嶂背畲族村村集体收入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