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笔下的胆识与性情(一)

——肖建国小小说简论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8月05日        版次:ZHA16    栏目:    作者:杨晓敏

  □杨晓敏

  

  在篮球场或电影中,当有一些极致的豪放场景或粗犷动作超出人的想象力,又以一种美感的形式出现时,在感官上让人血脉贲张,瞬间唤醒和绽放出某种英雄情结和浪漫主义色彩。人们惊叹于这些夸张、硬朗、刺激的艺术化创造,喜欢用“暴力美学”的比喻来解读欣赏。在古今的诗词歌赋中,也不乏那种慨当以慷、气象磅礴、格调雄浑的文学作品,比如边塞诗、苏辛词、孟德短句,就像一颗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在跌宕起伏中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在阅读小小说时,也时常看到一些具有“阳刚之气”的佳作。比如周涛的《过河》、魏继新的《汗血马》、谢友鄞的《边地老人》、尹全生的《狼性》、刘建超的《将军》、安石榴的《关先生》等作品,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头角峥嵘的人物以及遒劲雄健的描写,极具震撼力和美学欣赏价值。在有限的篇幅里,既注重文学艺术品质的锻造,又敢于对社会与人生问题进行思索拷问,这也是一种勇气和胆量。

  几年前,惠州作家肖建国创作的小小说《爷父子》,获奖后曾引起广泛关注。爷父子,捣蛋铺子,爷儿俩对着干,谁也不服谁。开篇几句话,点明了父子之间的情感纠葛与观念差异。父子亲情、伦理道德、仕途升迁与社会现实的种种矛盾冲突,作者以干净利落的表现手法,一一勾勒成形。父与子,曾同为军人、同为村官,人生选择大相径庭,人格境界迥然不同。小耿在救灾抢险中弄虚作假,企图为仕途铺路,铸成大错,在事实面前,尽管将头在青石板上磕得鲜血直流,也只能自吞恶果。

  “你死在我面前,我也要把这事说出去。否则,我就对不起把我养大的百家饭,就不是一名上过战场的军人,也就不是你的爹。老耿说完就往外走,任小耿将头在青石板上磕得鲜血直流。”知其子者莫如父,老耿寥寥数语,掷地有声,五味杂陈。作为一名老军人、老村官,老耿想到百姓利益受损,坚持大义灭亲,但在面对自己不成器的儿子时,老耿内心隐忍的苦楚,也让其黯然神伤。这是一篇具有现实意义的廉政题材作品,有强烈的时代感。

  肖建国的新作《赳赳老秦》虽然略去了时代背景,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开叙述,读者还是不难猜到,故事发生在秦朝时期:匈奴频扰大秦,使得百姓不得安生。在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大战前夕,大秦将军和士兵们退守城垣,等待援兵。援兵到来后,将士们才失望地发现,所谓的救兵,原来不过是一个手无寸铁的老者。战场上决定作战双方胜负的因素有很多,兵力多少、战略战术、指挥者的识见,将士们的作战士气等,都会影响一场战争的最终结局。在这所有的因素中,有一点尤为重要,那就是士气。士气高昂,能以一当十,横扫千军,创造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士气不振,未战先怯,哪怕空有数倍于对方的雄厚兵力,也可能败走麦城。老者是智慧与正气的化身,深知缺的不是士兵,而是士气。他导演了一场战前演习,用生命激起了前线将士们的血性。

  “赳赳老秦,如日方升,保国安民,不惜生命,我若后退,子女何存,父母何生?”一位大秦老将发自肺腑的心声,正是一种勇敢与担当,激励着士兵们义无反顾迎着危险与死亡而上。作品讲述的虽然只是一场战前演习,却写得剑拔弩张、动人心魄,老者的形象同他那震撼人心的爱国歌声一样,感天动地。

  肖建国的写作,追求题材与风格的新意,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这是一个颇有难度的挑战,可以说是一种近乎严苛的自律写作。有时候,为文的严谨态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作品质地。他说自己是个比较愚笨的人,力求小小说像散文一样,充满着真情实感,不让笔下人物说作者没有进入他们内心,让他们反感作者的做作,所以写作时尽量还原小说中人或物的真性情。

  《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的主人公老铁退休回到老家,义务当起了小河巡逻员,因为小河关乎一个村子的命脉和村民的生存环境。老铁不许砍树不许电鱼药鱼,甚至可以追到偷猎者家中。一天晚上却要求儿子换旧衣,再到小河边挖窝捕鱼,最后把小鱼全部放生。行文冷静不急不躁,全程没有说教,只看到一位老父亲如何带着儿子去捕鱼,重温往日温馨生活的一幕。走到河边,天已完全黑透,只有两根烟头忽明忽暗。这条小河从山崖子里流出来,水清藻绿,是村里的命脉。

  作品非常注重细节的描写。譬如儿子给老铁递烟,待到儿子解释自己买的,老铁才接受;“父子俩起网,从窝子里打捞起一兜篓鱼。有鲢子、鲫鱼、白条、草棍,最多的是鳜鱼。老铁看看鱼。这个,小了,放吧。那个,正长呢,也放了。儿子看看老铁,忽然什么都明白了。提起兜兜网,走到河边,全放了。老铁像孩子一样呵呵大笑。”一篇好的作品,立意奇崛,精雕细节,要的是真功夫。

  《1974年的黄头绳》,题目有代入感。那一年的麦子待开镰,大队的拖拉机要进城拉化肥,一车素面朝天的人,带着各自单纯的心愿,瞬间还原了一个质朴的年代。“席别头”是小城名医,老张嬷嬷进城找席别头治老寒腿笃定不会收钱,因为席别头昔日落难,承蒙涂家村关照,曾许诺大恩后报。如今果然一诺千金,“想当年,你们对我的关照,我都记在心上。”用实际行动兑现诺言,君子报恩贵在诚心。

  席别头的回礼是六根金灿灿的油条,老张嬷嬷将油条分给了进城的村民,告诉大家,这是席别头特意送给大家的。“来,都尝尝,吃在嘴里,更要记在心里,别忘了人家对我们的恩情。”感恩的轮回,诠释了人性良善的苏醒与传承。

  评论家雪弟在一篇文章中说:肖建国的小小说创作数量不是太多,但其大多数作品均可圈可点,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如《那年大雪》,这篇作品以村里四个人杀一只羊为叙事脉络,通过四个人杀羊时迥异的动作和细节——海子、狗儿、山子的笨拙和梁子的老练,层层铺垫,形象地展示了人性中的冷漠和残忍。当然,作品的深刻之处不在于它描述了人性中的冷漠和残忍,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冷漠和残忍对人的影响。本来,海子娘、狗儿妈、“我”(山子)母亲希望梁子能把“我们”三人带出去,跟着他见见世面,但经过这次杀羊事件后,“梁子走了,是一个人”。也就是说,海子娘、狗儿妈、“我”母亲等人在面对人性中的冷漠和残忍时,没有向利益(见见世面)屈服,而是选择了抵制和对抗。这种抵制和对抗,回归于人性的本真和善良,直抵人的内心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