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老街人流稀少,沿街商铺也不多 |
曾经繁华一时的西城大街,如今已归平静 |
大街上曾经的碉楼,如今仅剩一个“底座” |
碉楼门牌,如今也成为路上的石板 |
流经西城的官山涌,是西城大街繁华的最好“见证者”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吴泳 通讯员 肖锦英 一条老街一段历史,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每一座小镇,总会有那么几条老街,不论繁荣、沧桑都屹立在时光的长河里,述说岁月的故事,记录城市的变化。上世纪四五十年代, 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西城社区的西城大街,曾是附近有名的“西城墟”,走南闯北的八方客商云集于此。 青砖素瓦,雕花屋檐。褪去昔日繁华,西城大街如今繁华不再,仅剩清晨小墟市的片刻热闹,让人仿佛置身过去。未来,南海区丹灶镇将积极挖掘西城社区的人文历史,对旧街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一条新的商业街道,让其成为“有为水道”重点景观节点和网红打卡点,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八方客商曾云集“西城墟” 步入西城大街,方正的青石板路以及沿街老旧的房屋,似乎是它曾鼎盛一时的凭证。对于这条老街,不同年代的人对其有着不同的记忆。“50、60后”印象是近百间商铺沿街而开,到处都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西城墟”;“70、80后”回想的是往日热闹非凡的大街萧条前的“最后一抹余晖”;“90、00后”想到的场景是:窄窄的长长的过道两边,绿萝爬满了木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映在斑驳的砖墙。 百余年后的今天,西城大街仍保持原有的建筑特色。窄窄的石板路蜿蜒不断,矮矮的木板房至今保存完好。它们见证着老街曾经的繁荣和辉煌,给老街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历史感。 在老街上住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岑威贤,经历过老街的繁荣兴盛,也目睹了它的衰败寂寥。“当时西城大街是整个丹灶唯一的商贸街,街上伞店、秤店、米粉店、剃头店、小吃店、豆腐店,一家紧挨一家,顾客络绎不绝,从早到晚生意十分红火,吸引了丹灶、西樵乃至三水、肇庆的客商云集于此,这条并不宽敞的老街每天都被挤得水泄不通。”岑威贤对记者说起记忆中小时候在老街的热闹生活,坦言那时候住在街上是被人羡慕的一件事。 “那时西城大街拥有饭馆、旅店、茶楼、医院等各色场所,可以说是吃喝玩乐买的‘胜地’,待上一整天都不会腻。”西城社区老人李全华表示,那时候的他还会每天约上三五好友,去西城大街饮茶。彼时大街上的西雨茶楼、冠香茶楼、良友茶楼,都是街坊聚会的好去处。 据介绍,除了林立的商铺,那时的西城大街上还有一间寺庙,香火鼎盛,吸引众多香客往来。解放前后,寺庙被拆除改建,成为当时盛极一时的西城饮料厂,与西樵饮料厂、西南饮料厂齐名,被称为“三西”饮料厂,后因经营转型,成为西城玻马厂。 水路发达造就老街商贸繁华 为什么当时的西城大街会如此繁华?答案就是:水因村而美,老街因水而兴。岑威贤介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流经西城社区的官山涌水道宽阔而水源充足,是当时重要的交通要道,每天都有不少商人途经码头下来歇脚,“西城墟”就慢慢发展起来了。盛名在外,八方客商开始在这里云集。 路通,财便通,水路发达也是如此。“三间茶楼、三间金铺、两间旅馆……猪肉店、米铺等更是多到数不清。”回忆往昔,岑威贤如数家珍,感叹当时盛景。当时的西城大街繁华到什么程度?岑威贤介绍,基本是全天候墟市,哪怕是过了午夜,街上还是人来人往,粥铺、理发店依旧灯火通明,照常营业,为踏门而进的客人提供服务。 解放后,供销社、信用社、医院等纷纷入驻西城大街,为西城大街吸引了更多人流。“大街上什么都有卖,看病、卖谷、存钱,什么业务都能办,怎么会不旺?”岑威贤表示,人流一多,商人们嗅到商机,自然就在此聚集。 “一条短短的老街,拥有八九十间沿街商铺,人流高峰时,基本都要侧着身才能通行。”谈起老街,西城社区老人潘裕文同样满是感慨,那时候基本不用出远门买东西,西城大街就是各色货物最齐全的地方。潘裕文还表示,当时西城大街以谷行、碾米厂、铁木社、茶楼等最负盛名,老街也成为外乡人眼中向往的“西城市”,可见其繁华程度。 如今,老街上还有一家理发店仍在坚守着。没有豪华的装修,只有推剪、剃刀、肥皂等工具,仍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使用的款式,很多上了年纪的人,还是喜欢来这里理发刮脸。这里也是不少村民谈天说地的好地方。该店开于1982年,经营者游枝英回忆,“西城大街最鼎盛的时候,白天街上人挤人,即使到了夜半时分,还有很多食肆、商铺营业,不少人也会选择避开人流高峰,深夜来剪头发,理发店经常营业到很晚。” 未来将打造全新商业街 繁华过后,总有落寞。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供销社、信用社、医院等先后搬离,官山涌水道也因少人使用逐渐淤堵。远近各大商业载体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吸引了大部分客流、商流。曾盛极一时的西城大街上,沿街商铺的先后歇业,开始步入萧条、重归宁静。如今,只有那两排沿街的老旧建筑依旧在“坚守”,让不少老街坊可回想起往日风光。 “可惜,真的太可惜!”如今,潘裕文谈起西城大街,言语中满是惋惜和不舍,“现在还会经常回忆起那段繁华盛景,再看如今的冷清模样,有时也会有点心酸。”潘裕文表示,也希望地方政府或社区能给予重视,将老街重新规划设计,让其恢复往日荣光。 如今的西城大街两侧剩下破旧的老房子,部分还被贴上危房告知书,提醒往来居民切勿靠近。几十年岁月变更,只有部分年长的老人仍居住于此。“现在清晨会有个小墟市,村民会摆摊叫卖些简单食材,基本满足日常需求。”岑威贤说,“趁墟”是西城人骨子里的习惯,街坊们都习惯了在这里卖,也习惯了在这里买。在这“买卖”之间,仿佛时间不曾走远,有如西城大街往日的繁华盛景依旧停留在街坊们的记忆里,不曾褪色。 西城大街,是生于此、长于此、老于此的老人们心中一去不复返的“白月光”,也是当地旧时商业发展的“高光时刻”。虽然老街已没有往昔盛景,但它仍是老西城人的“记忆落脚点”,时时擦拭,历久弥新。“有空我经常会去走一圈,至今都还清楚地记得每一栋房子以前是开什么店的,就这样从街头走到街尾,沿街回想所在位置当时的商铺,一间间数过去,大半辈子就过去了。”岑威贤说。 繁华褪尽,老街即将迎来“新生”。据介绍,未来,南海区丹灶镇将积极挖掘西城人文历史,以“建新如旧、修旧如旧”的理念,对西城大街进行改造提升,打造一条新的商业街道,让其成为“有为水道”重点景观节点和“网红打卡点”,进一步推动实现城、镇、乡的有机融合。目前,丹灶镇正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接下来也将从文旅角度作为切入点,计划在西城大街附近打造“西城创客”(体育文创街区)项目,目前该规划处于设计阶段。 佛山老街知多D ●禅城塔坡街 未有佛山,先有塔坡。塔坡街位于禅城区祖庙街道辖区,是佛山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迄今有1000年的历史。塔坡街是1952年改的名字,它由此前的风箱街、文昌直街、文昌大街、卖箩巷、面粉街组成。 如今的塔坡街依然清静,几条老街巷交错,多半是旧时青砖大屋。街口有建筑外墙刷成白色,绘有旧时田园阡陌风光,牧童悠然,上有“佛山初地,牧唱遗风”八个字。 ●禅城快子路 佛山禅城区老城中心有条充满墨香韵味的老街,街坊们亲切地称之为“挥春街”,它的学名叫“快子路”。快子路上,没有恢弘的建筑,却在青灰色骑楼下的临街两侧或贴或挂着不同尺寸大小的大红纸张,上书单字、对联、美句,一张张,一幅幅,字体不一,气势不减,承载着佛山人对开业、嫁娶、新年等所有美好的祝福与记忆。 据介绍,快子路得名于“快子街”,与筷子有关,但“筷”是衍生字,“筷”被写入字典之前写为“快”。在佛山人心中,快子路的谐音与“快生贵子”同义。此外,本地人婚庆嫁娶的必备项目之一,就是绕快子路和附近的莲花路走一圈,取“连生贵子”之意。该路从1936年拓宽开通至今,其间几易其名,直到2015年官方决定正式采用“快子”两字,这才算尘埃落定。 ●南海盐步直街 明崇祯五年(1632年)“出生”的南海盐步直街,旧砖瓦砾,处处述说“当年情”。如今,老街上的每一栋老房、每一间商铺,都无不述说着街坊们的“集体回忆”。据介绍,蜿蜒弯曲的盐步直街,是当年佛山通广州的“唯一之路”。旧时的直街如同如今的广州北京路,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一直是南海人对盐步直街的印象。 街上现存的大多都是数十年街坊老店,满满的都是记忆里熟悉的“邻里味道”。时光飞逝,老街两旁商铺林立,当年的热闹情景并没有改变。有如1985年开业的能记烧腊,如今老店早已换新颜,但依旧是街坊们饭点“斩料”加餐的首选之地。 ●三水察院街 位于西南街道河口社区的察院街,是三水老城现存最古老的街巷,也是当时三水老城12条主要街道之一。街上有县署、学宫、常平仓、广益仓、凤岗书院等建筑。 历史变迁之下,学宫、考棚等早已无迹可寻,12条街也只剩下察院街。而察院街北段的仁寿坊,则是旧城仅存的建筑物之一。 据考证,察院即“都察院”的简称,是明清时期的官署名,由前代的御史台发展而来,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仁寿坊则始建于1614年,重建于1890年,旨在纪念乡贤李开。李开生前乐善好施,去世时达98岁高龄,故以谓之“仁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