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松口古镇谱新韵 客侨风情入画来

梅县松口凭水而兴,客侨文化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完善配套设施、修缮华侨民居等举措,为打造“岭南客家第一镇”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8月17日        版次:ZT13    栏目:    作者:赖嘉华

     俯瞰梅江和古街区

     古街区的墙绘独具特色

     松江大酒店

     元魁塔

  文/赖嘉华 图/李永乐  赖嘉华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在某个小镇,共享无尽的黄昏,和绵绵不绝的钟声。”曾经有多少人被这首诗打动,向往一个美丽悠闲的小镇。广东拥有众多古韵四溢的古镇。在梅州市梅县区,就有个驰名中外的千年古镇——松口镇。

  一江梅水松口去,千帆过尽万古流。松口古镇,曾经商贾云集,人头攒动,是客家人下南洋第一站,被誉为“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如今的古镇已褪去往日的喧嚣。古街之中,被岁月冲刷的古桥、古塔、古建筑历经沧桑,屹立千年。近日,羊城晚报记者实地走访梅县区松口古镇,探寻文化魅力,感受古镇静谧而内敛的悠久气质。

  

  千年古镇,历史文化厚实独特

  

  “松口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个好地方;松口是客家人迁居海外的始发地;松口有古街区、元魁塔等众多景点……”从梅城出发前往松口古镇,一路上,从小生活在松口的退休教师梁德新不断向记者描绘着古镇的诗画美景,让人不禁在脑海中提前勾勒出古镇的美貌。

  大约一个小时,车子到达松口。梅水东流,历史悠悠,这座古韵四溢的小镇终于慢慢出现在眼前。沿江两旁,树木翠绿青葱,绘就一幅令人心神向往的水乡古镇画卷。这里是客家先民南迁的始居地之一,明末后成为客家人下南洋的第一站,是闻名遐迩的岭南四大古镇之一,是世界上众多华侨的根系所在。

  行走古街,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诉说悠久的故事;每一座客家老屋、每座骑楼,无不折射出客家文化的辉蕴。松口的历史最早或许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据《梅县松口镇志》记载,西汉南越王赵佗统一岭南。彼时的梅县属南海郡龙川县,松口因主户为畲族人,故称为“东畲寨”。南汉乾和三年(945年),松口称“梅口镇”,有镇之称至今逾千年,后改称为“松口”。梁德新向记者介绍,从16世纪末,即明朝后期开始,松口已经是梅州地区最繁华的乡镇之一,当年这里陆路四通八达,通往闽粤赣,水路至潮州汕头,远帆南洋。临近的闽西永定、龙岩、汀州,赣南寻乌、安远等地的商贾云集于此,松口出现许多如“潮汕同乡会”“永定同乡会”“五华同乡会”“武平同乡会”等机构。大批松口籍的华侨回乡置业经商,更促进了松口的商贸发展。每逢赶墟过节,大街小巷摩肩接踵,热闹非凡,一派繁荣景象。

  远山如黛,绿竹如茵。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古镇灰褐色的临江老屋鳞次栉比,临江400多间店铺形成曲折起伏的古镇轮廓线。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古街上的建筑既有古朴的木板铺面,又有南洋风格的灰塑骑楼,独具特色。企炉饼、鱼散粉、炸肉丸、仙人粄,梅菜干、糯米酒……不少店铺经营着松口的特色美食及土特产。在古街中,现年59岁的钟姨与丈夫共同经营着一间名叫“松口李记”的店铺,她告诉记者,自己在此经营已经30多年。“那时候,每逢‘二五八’(当地客家人在农历的赴圩日子),店门前的道路两旁,有卖农产品、药材和锅碗瓢盆的汇聚在此,热闹非凡。”钟姨说。

  “临江古街全长约1公里,街道于民国初年扩宽,是改良式的明清建筑。在大街北侧,还保留着石板砌成的小街小巷。”梅县区松口镇宣传干事何传玺告诉记者,在20世纪30年代,华侨投资家乡建设,在火船码头周围建了一批钢筋水泥店铺,以南洋风格的骑楼式店铺居多。松口商业鼎盛期拥有1000多家商铺。

  古街区一边的梅东桥,像一条长虹横亘水面,将松口南北两岸连接起来。梅东桥不远处有一个叫“刘皇唤渡”的地方,据史料记载,公元920年4月,南汉高祖刘龑为避灾曾屯兵扎寨于松口,在今天的松口南下设“御安围”,并挖有“护城河”,后人为纪念刘龑曾到此地,便留下了“刘皇唤渡”的地名和传说。

  事实上,古镇上的一景一物,譬如火船码头、松江大酒店、松口港务所、中山公园、元魁塔、世德堂、爱春楼……这些典型的建筑与文化景点,同样在印证着松口的历史瞬间。

  

  华侨之乡,客家人下南洋首站

  

  丰富的客侨风情资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松口地处闽粤赣三省交汇处,水陆方便。“一条江水向东流,送郎送到火船头”,千百年来,古街区的火船码头,多少客家人在此出发,乘船远渡重洋到达海外。

  “过去的交通主要依靠水运,千年古镇松口凭水而兴,是梅州甚至闽粤赣客家地区的人们出南洋的必经之路。对于出南洋的人来说,坐在船上,望着江边的元魁塔,泪别故土,思绪万千;而对于回到故乡的‘番客’而言,望着元魁塔,仿佛就回到了家。”梁德新介绍,从宋代起,不断有客家人在此乘船出发,沿着梅江顺流而下,到达大埔县三河镇,经韩江至潮州、汕头,再转香港,最后到南洋谋生,从而造就了这条川流不息的“南洋古道”。

  大量频繁的人员流动,造就了“自古松口不认州”的说法。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后,松口人口爆满,十分繁荣,江上始有电船(蒸汽机机动船)通航。火船码头一天之内最多有300多艘船只在这里停泊,数以千计的旅客从这里启程出发。鼎盛时期,这里的乡民与海外通邮、通航、通商不用经过嘉应州(今梅州)城,经汕头港直接转松口,海外寄往梅州地区的信件只要写明“中国松口转某村某人”便可寄达,如此便有了“自古松口不认州”之誉,足见其影响力之大。

  松口是客家华侨漂洋过海的起点,也是“山客”成为“海客”的门户,现在的松口火船码头,还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由华侨投资修建的“繁荣路”,这条街与“南洋古道”密切相关,“洋”气扑面,颇具水城风格。

  作为梅州客侨文化最为集中的区域,松口现存的中西合璧式历史建筑多达50处,跨度从明末至20世纪二十年代,是梅州地区唯一系统反映客侨文化千年历程的古镇。近年来,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移民纪念项目落户松口、“侨批”获评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等等,松口曾经繁华的画卷,保留在历史的尘封中,但这里的一砖一瓦,仍在生动地述说着积淀于街头巷角的千年时光。

  

  乡村振兴,古镇焕发新生机

  

  今年7月,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十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位于松口镇的爱春楼上榜其中。爱春楼位于松口镇铜琶村,建于清末,由松口同盟会会员谢逸桥之伯父谢梦池所建,是一座中西混合式的二层楼房。孙中山先生逗留梅县期间,接见松口中学师生,发表革命演说,曾在爱春楼居住。该楼对于研究孙中山生平活动和梅县中西混合式建筑具有一定价值。爱春楼入选为广东省文保单位,无疑为古镇增添更多亮色。

  近年来,松口镇围绕“叶帅故里·大美梅县”的发展定位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上深度发力。并通过盘活文化资源,完善松口老街、中山公园、松江大酒店、火船码头等景点的配套设施,打造华侨文史实物展览馆等等,通过活化利用古镇的“古”,打造出古镇的“新”,为古镇增添侨乡记忆。

  “松口镇通过修缮华侨民居,如张榕轩博物纪念馆、仁寿庄围龙民宿等,逐步形成古镇侨文化建筑群落。”何传玺告诉记者,接下来,松口镇将借助省际边界示范城镇和“丙雁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契机,加快项目谋划建设,推动镇村融合发展。重点围绕梅江万里碧道主线建设,保护古镇两岸生态环境,重现沿河历史人文景点,打造“清水绿岸,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另一方面,着眼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动更多古民居焕发新颜、新貌、新活力,全力推进松口镇南下村长山坝等地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一座宜居宜游的千年古镇、活力古镇正扑面而来,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和数不清的暖心变化,正成为民生改善、百姓幸福的生动注脚。“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松口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松口以岭南古镇为基础,加强古民居、古驿道、古码头等的保护修缮以及活化利用,为打造“岭南客家第一镇”打下坚实基础。

  

  概览:

  

  8月2日,梅州市文物局揭牌仪式在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举行。梅州市委常委、副市长赵东,市政府办公室三级调研员沈省华,市委编办副主任周庆文出席仪式并为市文物局揭牌。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灼明主持仪式。

  

  近日,2022年梅州市文明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在市剑英图书馆召开,会议旨在研究部署文明旅游工作,着力提升梅州旅游城市良好形象,不断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8月8日,2022年梅县区全民健身日启动仪式在梅县区文体中心举行。现场进行了健身操、功夫扇、曳步舞、旗袍秀等健身展演,150余名健身爱好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体育盛宴。

  

  日前,平远县委宣传部召开2023年省级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经费申报评审会,会上通报了平远县申报2023年省级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经费情况,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经过自主申报和认真筛选,最终确定向省、市申报了六个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项目。(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