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赖嘉华 位于梅县区松口镇铜琶村的元魁塔,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当年,众多客家华侨在松口出发下南洋谋生,都会在元魁塔面前经过,将其当成故乡的象征物之一而印记在心中。至今,元魁塔仍然在海外客家人中口口相传。 元魁塔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于崇祯二年(1629年)竣工,为明末吏部侍郎、翰林学士、东宫侍讲李士淳募资建造。初建时,该塔名为松口塔,李士淳中会魁的第二年改为元魁塔。 据史料记载,建塔缘于李士淳中解元后四次上京会试皆受挫,有人指点,认为松口之梅溪出口处“山川文峰欠佳”,需建塔以补不足,因此建塔之地选择在梅溪出口“狮象把水口”处,依崖傍水,气势雄浑。该塔属楼阁式,坐东南向西北,呈八角形,共9层,高41米。李士淳亲撰门联:“澜向阁前回,一柱作中流之砥;峰呈天外秀,万年腾奎璧之光。”塔下建有文昌阁,为当年李士淳藏书授课之地。1644年明朝灭亡,李士淳携太子逃回松口后,曾带太子登临元魁塔,并赋一首《登元魁塔诗》,诗中有“收拾金瓯掀铁臂,龙飞九五又重来”的诗句。 关于元魁塔,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些故事传说,其一是相传李士淳的父亲与隔河一位有钱人家饶翁指腹联姻。后来李士淳七岁死了爹,八岁死了娘,连遭不幸。饶翁怕女儿受苦,欲撕毁婚约,饶小姐得知父亲打算,便暗地里约李士淳相见,并拿钱鼓励他读书上进。李士淳得到帮助,学习愈加勤奋,并在众人面前立誓:他日功成名就,要在松口建一高塔。饶翁听到后,本欲劝诫他不要夸下海口,转念一想不如就此激他上进:“你一副穷酸相,也想金榜题名,真系牵牛上树,还想建造巨塔,太自不量力了。哼!你若有这本事,我包铸塔顶!”李士淳把这话记在心里,发奋读书。 几年过去,李士淳乡试、会试登科连榜,钦点翰林,做了朝廷大官。一日,李士淳回乡探亲,村中父老乡亲都来贺喜,饶翁也来了。席间,李士淳当着众人说:“因为李某为官之道,廉洁奉公,所以两袖清风。不过,早年曾夸下海口要在松口建一巨塔,万望各位协助。”有个来客说:“李翰林的主意很好,松口地方建个塔,不但点缀风光,而且镇守水口,造福无穷。至于钱财,只要翰林出面,我等愿尽微力。”在一片应和声中,李士淳顺坡下驴说:“既然各位热心,牵头募款,李某不敢推辞。”此时,饶翁说道:“当年你夸下海口,他日功成名就,要在松口建一高塔,如今既已做到,我也必然兑现当日诺言,包铸塔顶!”实则,铸此塔顶将耗资巨大,对饶翁来说也是不小的压力。 李士淳牵头募捐建塔,自然一呼百应,九层八角,高约50米的塔身,转眼就要落成了,饶翁已筹措好银钱,量好尺寸,不料,由于当时测量和铸造技术有限,因此塔顶比塔身小了许多,装不上去。饶翁于是再度筹钱重铸。但当第二次塔顶运回来时,却又比塔身大。这样反复铸造了四次才完成。李士淳见饶翁为信守诺言而近乎破产,于心不忍,遂暗中相助。饶翁知道后,特登门拜谢,至此,两人当年的心结终于解开。四铸塔顶、破解心结的故事就一传十、十传百地成为佳话传开了。 此外,元魁塔顶曾遭雷击,出现缺口,有关部门为保护文物筹款修复。该塔于1987年被公布为梅县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它作为十大名塔之一,成为邮资票花,1990年入选国家邮政明信片风景照。
-
即时新闻
元魁塔历史与传说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8月17日
版次:ZT13
栏目:链接
作者:赖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