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激发“重生”内生动力
莞邑古村颜值内涵双提升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9月16日        版次:DA14    栏目:    作者:秦小辉、王雷、王默

    塘尾村全景 羊城晚报记者 王俊伟 摄

     长龙竹山吓村村前荒草地变身彩色花田

    首批进驻塘尾古村落的艺术家周祖嵘

    横沥镇新四油榨村正打造乡村文旅网红点

    古村落成为青少年暑期出游的好去处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秦小辉 王雷 王默

  

  东莞古村落众多,散落乡间,是莞邑大地千年历史的见证,更是弥足珍贵的建筑“活化石”,保护它们能够留住记忆、守住乡愁,活化它们就能传承根脉、助力振兴乡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一个个古村活化的生动实践在莞邑大地上开展。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东莞具代表性的多条古村落发现,各古村落通过创新运营模式,推动乡村艺术化改造,镇村合力共建“艺术家村”等手段,不断激发古村“重生”的内生动力;同时吸收各方参与力量,破解古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让古村“活”出精彩,助推乡村振兴。

  

  现状:

  

  案例一 

  艺术化改造,令乡村颜值提升

  

  峰峦叠翠,花田缤纷,溪水潺潺……位于黄江镇东南部的长龙竹山吓村近年来的变化令不少人眼前一亮。

  “进村就能看见‘红色莞邑’雕塑,原先杂草丛生的荒地变成了彩色花田,杂乱无序的民房也变成风格统一的岭南民居……”谭旭是广州南沙湾区文化城乡艺术研究院负责人。2021年年初,他的团队设计的乡村振兴优秀方案从比赛中脱颖而出,他也就成了驻扎长龙竹山吓村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村民”。

  长龙竹山吓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村子四面青山环绕,村内至今仍保留有传统排屋、民国别墅以及东江纵队活动遗迹等。对于这样的古村,如何活化成为摆在谭旭面前最重要的问题。“我首先带领团队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通过收集资料,执行规划,对长龙竹山吓村的历史、地域文化等进行了分析。”经过前期调研,谭旭团队希望把艺术和乡村振兴融合起来,通过艺术的介入来改善村内生态环境、整治乡村内部街巷、保护修缮公共建筑、繁荣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推动乡村艺术化发展。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一年多来,经过适度改造,一个个代表城乡一体、多元发展的景观在长龙竹山吓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其中,村主干道换上了全新的标识系统,全村民居的外立面化上了彩妆,梯级式彩色花田、蜿蜒舒展步道等景观设施应有尽有。此外,谭旭团队还对破损严重的村内巷道进行了改造升级,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活。

  接下来,长龙竹山吓村将立足资源特点,引进适宜产业,吸引生态休闲等优质项目,发掘并开展荧光慢跑、摄影写生、学生第二课堂等活动,不断丰富村庄文化业态;通过吸引艺术家驻村创作、打造消费公共空间,注入到民宿产业,为村(居)民及游客提供更好的居住和旅游体验,让村子颜值变高的同时,更添烟火气。

  

  案例二 

  艺术家进村,提升乡村文艺范

  

  同样主打“艺术活化”牌的古村还有位于东莞石排镇的塘尾村。不过,塘尾村的活化却更具“软性”。石排镇塘尾村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活化古村内涵、活用城乡资源,2020年7月,石排镇村合作成立“塘尾艺术家联盟”,通过引进全国各地的知名艺术家进驻古村落,开设相关文化艺术工作室,举办各类公益文化活动,增添古村“文气”,带动古村“人气”,推动古村特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截至目前,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王欢来、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书法导师赖炎泉等12名知名艺术家均先后进驻塘尾。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雨点釉烧制传承人周祖嵘是首批进驻塘尾古村落的艺术家之一。如今,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古村内烧制陶艺和写字画画。每逢周末,他也会在相关部门的组织下,给村民上陶艺公益课。目前,陶艺体验课也成了当地村民最喜欢、人气最旺的艺术公益课。“我和古村落已经融为一体。因为吸收了古村的厚重感,我的作品开始进入了另一种境界。”周祖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一名塘尾“新村民”,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他也将尽心尽力为古村的活化出力。

  记者了解到,自成立“塘尾艺术家联盟”,引进艺术家进村以来,石排镇政府根据古村落布局及书屋特色等实际情况,整理出10多间书屋、家祠、故居约3000平方米,创立“塘尾印象”“塘尾天目”“塘尾记忆”等主题的12个艺术工作室,同时协助艺术家开展“榕树头国学讲堂”“公益书法培训班”“莲溪读书会”“民族画创作”“陶艺制作体验与欣赏”等艺术文化活动。截至2022年上半年,塘尾艺术家联盟开展公益活动近400场次,接待游客及学员近5000人次。

  

  案例三

  三方共投入,打造网红打卡村

  

  在东莞,还有很多历史不深、文化不浓的“小咖”级别的古村。近年来,这些古村没有太多“偶像”包袱,开始往“文创活化”的商业路径迈步。横沥镇新四油榨村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油榨村是新四村的一条自然村,拥有不少60、70、80年代的老房子,此前因为村民外迁,空置率达到了95%,是名副其实的“空心村”。为了活化旧村落,2019年,新四村村委会决议通过运营“678艺时代”项目,引入文创艺术业态,将油榨村打造成乡村文旅网红点。近两年来,由于其运营模式颇为特殊,受到各方关注。

  “2021年开园的时候,大家都很看好这个项目,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新四村党委书记周学伦告诉记者,该项目由镇、村、公司三方共投入1600多万元,创始人、村民及核心运营团队共同持股。从古村利用层面看,该模式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发挥了资源精准配置的优势;从古村保护和可持续性层面看,该模式既可改造提升旧村环境,为村民留住乡愁、留住记忆,又可让村民成为股东,参与分红,支撑项目可持续性发展。

  周小美就是油榨村的村民,也是“678艺时代”项目的商户。“我应该算是第一批签合同在村里开店的店主了。”签完合同,周小美就在项目商业街租了个50平方米的小店,开起了柠檬茶店。彼时,油榨村主打文化创意牌,不仅村中水塘上建了彩虹桥,还将老房子设计成年代感强的邮局、照相馆等造型,其间穿插着颇具街区文化范的奶茶店、小吃店以及文化作坊。在政府和媒体的宣传推广下,偏僻冷清的油榨村一度成为四面八方的游客打卡的网红村。高峰时期,油榨树每日有近2万人前来打卡。那时候,周小美推着粉色餐车,流动摆卖柠檬水和小点心,“从早上摆到下午4点就卖完了,一天可以卖到4000多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