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汕头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同心聚力筑牢疫情防控“红色屏障”,助力抗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以“汕头红”守护群众“健康绿”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11月16日        版次:YD10    栏目:    作者:赵映光、汕宣

     汕头广大党员同心聚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林蓁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赵映光 通讯员 汕宣

  

  11月15日,汕头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发布《关于动态调整有关社会面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三)》,称当地疫情扩散风险已得到有效控制,高风险区也于当天“清零”。

  在此之前,汕头市直机关下沉到潮阳、潮南两区的抗疫工作队已分批回撤;“两潮”地区沉寂数日的生产线重新开足马力,车间内又恢复热火朝天的景象;线下教学也已有序恢复,校园重现琅琅书声。

  可以说,汕头针对近期出现的新一轮本土疫情的抗疫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羊城晚报记者在近日的采访中发现,汕头快速筑牢疫情防控坚实防线的背后,是当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以“汕头红”守护群众“健康绿”的使命担当和不懈努力。

  

  火速动员部署,激活疫情防控“红色动能”

  

  据悉,汕头此轮疫情发生后,汕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全市疫情防控前线指挥部工作会议和疫情防控调度会,分析研判疫情防控形势,并且第一时间深入防疫一线,现场调度部署防控工作。

  汕头市委组织部及时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双报到双服务”工作机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建立党员干部战时统筹调配等4项工作机制,并同步印发《汕头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工作指引》,推动组织力量下沉服务基层、党员干部下沉服务群众。

  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汕头全市各级各单位立即响应号召,按照“双报到双服务”工作要求,组织精干力量支援一线,广大党员干部主动请缨、“逆行”而上,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主动对接受援地网格员,深入社区做好防控管理、核酸检测、文明引导、环境消毒等工作,让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

  其中,汕头市委组织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从市直单位和中央、省驻汕单位紧急抽调3400名党员干部,分三批前往潮南支援;汕头市直机关集结工委一半力量分两批奔赴疫情防控前线;汕头市委教育工委火速组织全市教育系统约1.7万名党员干部、教职员工投身疫情防控一线;汕头市委卫健工委发出紧急动员,各市级医院先后派出医护人员9870人次奔赴涉疫区域核酸筛查点开展工作;龙湖区2000多名在职党员干部、920多名医护人员迅速集结,与3500多名街道、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结对,直插305个核酸检测点位;潮南区统筹调配2.23万名在职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做好交通卡口、留观服务点等疫情防控工作。

  “抗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我们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大家都感到非常激动。”汕头市农业农村局赴潮南区陈店镇溪口社区工作队队长郑晓生说,工作队队员很多都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党员,下沉抗疫一线,以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红色力量”守护居民的“健康绿”的经历,队员们都感到非常有使命感。

  

  强化关爱激励,筑牢疫情防控“红色堡垒”

  

  越是紧要关头,越能映照初心;越在危难时刻,越能检验担当。记者观察发现,在此轮疫情防控中,汕头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佩戴“红袖章”,身穿“红马甲”,用他们的“辛苦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安全指数”。

  其中,金平区大华街道、龙湖区龙腾街道等为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设置核酸采样“专用通道”,获得群众一致好评;澄海区组成上门采样队,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上门采样服务;濠江区设置“粤核酸码补录台”,为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录入个人信息、生成二维码,再打印出来供其登记采样;潮阳区广大党员自发组建284支党员突击队、设立987个党员先锋岗,主动认领责任区,协助做好交通疏导、群众发动、采样现场秩序维护等工作;潮南区4000多名教师就地转为核酸采样点的扫码员、宣传员、消杀员、治安员;南澳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配合做好宣传通知、秩序维护、测温扫码等工作,组织岛民游客完成全员核酸检测。

  为切实把党组织的关怀温暖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送到疫情防控一线,全力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截至11月8日,汕头全市已统筹下拨党费415.5万元,支持基层党员干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此外,115个派出单位主要领导每日与奋战在一线的工作队连线通话,了解工作情况和队员思想动态,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团汕头市委、市青联发出《致全市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的公益倡议书》,两天内筹集一批价值超20万元的防护服、隔离面罩、新鲜蔬菜等物资送往疫情防控一线;汕头市国资委党委紧急采购口罩、大米等一批物资,当天送达潮南区;汕头大学精神卫生中心党总支组织32名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24小时轮流值守在热线接线台,为受疫情影响出现情绪困扰的市民群众、防疫人员、师生员工等提供免费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