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学大家陈国凯:

一脉书香承岁月 五华山水入梦来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11月17日        版次:ZT10    栏目:    作者:赖嘉华

     陈国凯在书房(资料图)

     陈国凯作品 赖嘉华 摄

     陈国凯作品 赖嘉华 摄

     青龙寨一角 受访者供图

     俯瞰青龙寨 受访者供图

  

  □赖嘉华

  

  今年9月,中国作家协会公布2022年新会员名单,4位梅州籍作家入选。此前在广东省作协公布的2022年新会员名单中,梅州有11位作家在列。作为“文化之乡”,梅州在文学史上历来名家辈出,涌现了宋湘、黄遵宪、丘逢甲、温训、李金发、蒲风、陈国凯、程贤章等一大批独领风骚的文学大家。

  梅州五华史称长乐,山水灵动,走出了众多贤士。出生于此的陈国凯,是客家地区众多文人代表之一。他曾担任广东省作协主席等职务,一生钟情文学创作,出版众多著作,以独具一格的文风饮誉广东文坛,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保持高雅情愫。

  

  出身客家,从小钟情读书写作

  

  陈国凯(1938年—2014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一级作家,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委会委员,广东省作家协会原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20世纪30年代,陈国凯出生在五华县安流镇一个叫青龙寨的客家村寨。与许多客家人一样,陈国凯从小便喜爱读书。从他写的一篇怀念老师的文章可知,其就读于三江书院(现名为安流中学)。该校历史悠久,藏书丰富,涵盖诸子百家、天文地理、文史典籍等。他常常流连于书海之中,有一次图书馆关门的铃声响起,也浑然不觉。当负责管理图书馆的老师前来询问,陈国凯赶忙表示歉意,并提出将书本借回宿舍阅读。后来,学校老师见他如此爱书,便给予“特殊待遇”:原本按学校规定,学生每次只能借一本书,但陈国凯可以借两本、三本。

  痴迷阅读的同时,陈国凯非常爱惜书本,每当发现借来的书上有破损的地方,他都会小心地补好,有散页脱页,就用糨糊粘好。也许是这个缘故,图书馆老师允许陈国凯进学校书库找书、看书。享受这种待遇者,全校学生只有几位。陈国凯曾写道:“在这书库里,我听到古今中外文化巨人的脚步声,感受到他们博大心胸的跳动。我的文化启蒙在这儿开始。”

  爱读书的习惯,让陈国凯的写作水平不断提升。当时的任课老师回忆往事,都纷纷夸赞他的文章很有灵气。陈国凯外甥陈锦良表示:“在我小的时候,家中长辈常讲,舅舅爱读书,学习成绩很好,经常考班里第一,还担任班长。他的故事勉励我们后人要好好读书。”

  

  结缘羊晚,逐步踏上文学征程

  

  1958年,毕业后的陈国凯来到广州氮肥厂当工人,但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文学梦想,试着给羊城晚报的《花地》副刊投稿。结果,短篇小说《五叔和五婶》被刊登。

  在2007年《羊城晚报》创刊50周年之际,陈国凯回忆起自己的文学“出道”,仍然非常激动,“看到我写的稿子在羊城晚报的《花地》登出后,我当时的激动心情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那时和编辑同志一个也不认识,稿子从前门进去,也是从前门印出来。”

  据了解,《五叔和五婶》被陈国凯称为“第一篇习作”,主要讲述五叔嘲笑五婶已经四十多岁的人了,还去报班上学。后来,当五叔收到儿子寄来的信时,撒腿就往外跑,他想找人去念信,结果被五婶叫住了。“五婶拿着信,一字、一句地念给他听。五叔呆住了,听着五婶清润圆滑的声音,耳朵里老是嗡嗡地作响,心中也好像敲起了小鼓。五婶念的,他一个字也没听进去,他万料不到‘门口的石狮子也开口了’,心里又羞、又急、又气。”陈国凯将五叔的吃惊、欢喜、嫉妒、羞愧写了出来,最后,五叔也希望能上学认字,把“喜剧式”的幽默推向了高潮。

  “陈国凯先生的小说非常耐读,这和他小说中的‘幽默’是分不开的。从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五叔和五婶》到后来的长篇小说《大风起兮》,‘幽默’有增无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五华县作家协会原主席缪德良说道。

  1962年,《花地》副刊发表了陈国凯的短篇小说《部长下棋》,荣获当年《羊城晚报》文学创作一等奖。作品还被新华社推介到海内外。此后,陈国凯名声大噪,与文学彻底结下不解之缘。当时《羊城晚报》的编辑还将他推荐给有名望的老作家、评论家肖殷。肖殷随后不仅仔细阅读他的每篇稿子,还写出修改意见,甚至会把删除的部分划出来,指出原因。陈国凯曾说,是肖殷老先生扶着他走上文学之路;也可以说,是花地让他踏上了文学征程。

  

  一生耕耘,获文艺终身成就奖

  

  陈国凯的文学作品,脍炙人口,与时俱进。从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共著有长篇小说《好人阿通》《荒唐世事》《都市的黄昏》《大风起兮》,中短篇小说集《我应该怎么办》《羊城一夜》《平凡的一天》《奇才》《摩登阿Q》《文坛志异》《荒诞的梦》,作品集《陈国凯》《陈国凯选集》《陈国凯小说选》(三卷)等。

  1979年,陈国凯创作的一部小说《我应该怎么办》发表在《作品》上,在文坛引起轰动,荣获当年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坛有‘北蒋南陈’之说。蒋即指蒋子龙,当时担任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陈即是陈国凯,当时担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缪德良介绍。

  在诸多作家眼中,陈国凯是广东文学的标杆人物,人们广泛称道他在伤痕文学和纪实文学上的造诣。茅盾文学奖得主李国文曾有这样一段评价:“广东作家中,陈国凯是非常有成就的一位,他是伤痕文学最早的报春鸟,但却不仅限于伤痕文学。其后他写的纪实性文章、文坛志异,都非常精彩。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他有着很高的文学成就。”

  据统计,陈国凯从事文学创作50余年,创作出版长、中、短篇小说20多部计400多万字。小说《我应该怎么办》在1979年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代价》在1980年获广东省首届鲁迅文学奖,《好人阿通》在1982年获广东省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大风起兮》2006年获广东省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等。

  从工人作家成长为文学大家,陈国凯的作品充满着炽热的国家之情、民族之情、山川之情、南粤之情、爱恋之情和父子之情。他在总结个人创作经验时说:“我的创作似无经验可谈,硬要说,也不过是一句话:多读、多看、多思、多写。尤其是多写,很重要。譬如文字功夫,就需要许多年的磨炼。至于写什么,怎样写,我想得更简单,也是一句话:有所信有所感然后有所言。把你信之所笃、感之至深的东西,用文学语言表达出来,就是作品了。”

  “他对广东文学走向全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任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对广东文学操心出力,进行了很多规划,也办了很多实事。虽然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和文学界的接触少了,但是他对广东文坛的影响依然存在。”

  1992年,陈国凯被授予“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同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2010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陈国凯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2014年5月16日,他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76岁。

  

  热爱家乡,执笔疾书寄托乡愁

  

  从1990年到2008年,陈国凯担任广东省作协主席整整十八个春秋。“在和他的交往中,我学到了很多。他为人和蔼,对中青年作家十分爱护,对年老作家又十分敬重。不管你来自五湖四海,唯才就用。可以说,陈国凯先生对广东文学的建设是不遗余力的,”接替陈国凯任广东省作协主席的廖红球曾经这样评价。

  在陈国凯一篇题为《自画像》的随笔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陈某,广东五华人。生于客家山歌之乡不善于唱歌。儿时好读书不求甚解。躺着看《西游记》,坐着看《三国》,为英雄落泪,替古人担忧。油灯如豆,月下读书,因此视野朦胧,变成近视……步入文坛,阅历渐多,抱定一个宗旨:不管有何冷风暗箭造谣中伤或侧面而来,均漠然置之,直奔目标——为人民大众的文学事业尽绵薄之力。”可见其理想和抱负。

  陈国凯深受客家文化底蕴的熏陶,刻苦学习,不断超越,终成大家。他热爱家乡,一直关心家乡发展。20世纪九十年代,他在《羊城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为有新风扑面来——五华行记》的长文,介绍当时五华的发展情况和县委的工作思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力支持县委工作,促进了五华的发展。因此,他很被家乡人敬仰、敬重。

  “人过中年常念旧,故乡山水梦中来”“每个中国人都有故乡情结。纵使漂洋过海关山万重,也忘不了养育他们的故土家园。”“梦里的母亲河——琴江,温柔、慈祥。她流过甘蔗林,流过青草地,流过新秧出绿的田陌,沁入万千学子的心田……”在陈国凯的笔下,故乡的一景一物、一点一滴仿佛都牵动着他的心,他用诗一般的散文,描述着他的故乡梦。

  他在《五华情 文学梦》的最后写道:“蓦然回首,我在古稀之年割舍不掉的是五华故土的乡情,家乡陈氏兄弟姐妹的亲情,还有文坛同行笔耕的友情。正是:人过春秋常念旧,五华山水梦中来。”2015年,由五华县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陈国凯杯”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共收到中小学生的小说、散文和童话作品9031件,最终确定了获奖作品共288篇,该大赛旨在挖掘、发现、培养更多文学人才。除此之外,当地还通过设立“陈国凯文学奖”等各种方式,让五华不断涌现陈国凯式的名人、名家,弘扬岭南文化,传承陈国凯“故乡山水梦中来”的家国情怀。

  贤者逝矣,但陈国凯先生给广东文坛留下了深情,留下了爱。他对广东文学的建设,可谓是高屋建瓴,不遗余力。他所留下的文学遗产,随着岁月的流逝,势必会成为广东文学的丰碑;而经他培植抚育的广东文学园地,也肯定会长满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