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2023年东莞“钱袋子”怎么花?
市本级支出超七成将用于民生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02月10日        版次:DA13    栏目:热点聚焦    作者:余晓玲、王默

     东莞市人大代表、市财政局局长姚慧怡 东莞市财政局供图

  

  羊城晚报记者 余晓玲 王默

  

  2月9日,《关于东莞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下简称《预算报告》)提请东莞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查。政府账本亮家底,2022年的钱花在哪儿了?2023年的钱准备怎么花?东莞市人大代表、市财政局局长姚慧怡接受记者采访,对《预算报告》进行了解读。

  据姚慧怡介绍,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66.04亿元,完成预算的103.25%,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同口径增长4.1%,增幅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第三。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其他调入资金等,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984.61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支出978.13亿元,完成预算的107.58%。2023年东莞预算安排民生领域支出达432亿元,占市本级支出超七成。

  

  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

  

  羊城晚报:东莞在贯彻政府带头过紧日子要求上有哪些具体措施?

  姚慧怡:2022年以来,财政减收增支压力增大,财政部门更加注重压一般、保重点,坚决贯彻落实政府带头过紧日子要求,严格审核把关支出,严控新增支出政策,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切实把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制定出台了《东莞市贯彻过紧日子要求全力做好“双统筹”财力保障的工作方案》,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办公费、水电费等统一压减10%,围绕“停、减、缓、调”多方面全方位积极盘活收回节余资金,全年共统筹收回超过50亿元,及时调整用于基层“三保”、疫情防控、扶企纾困等重点工作,切实用政府紧日子换取百姓的稳日子、好日子。

  2023年,东莞将继续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今年财政支出主要在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羊城晚报:2023年,东莞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是什么?

  姚慧怡:高质量发展是全部工作的主题。今年,东莞财政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定位,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要求,全力支持实施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十大行动”,保障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主要在四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支持以制造业当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安排产业发展、科学技术、金融等相关支出77.46亿元,全力保障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稳预期提信心、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科教兴城行动,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支持企业春节前后稳工促生产,大力保障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支持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大力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支持以深度城市化为方向塑造新的城市形象、城市面貌、城市气质。安排城乡社区、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等相关支出193.77亿元,全力保障实施深度城市化和绿色转型行动,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支持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绿美东莞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三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安排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对外援助等相关支出共151.11亿元,全力保障实施民生福祉提升和文化强市行动,构筑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用心用情做好市内外帮扶,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四是支持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东莞、法治东莞。安排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灾害和应急管理等相关支出39.57亿元,全力保障实施安全攻坚和政务提效行动,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支持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筑牢现代化建设的安全基石,加快构建新安全格局。

  

  保障民生福祉是重中之重

  

  羊城晚报: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姚慧怡:保障民生福祉是财政的重中之重,无论财政有多困难,都将牢牢把握民生财政的定位,始终坚持民生工作的力度只强不弱,民生资金的投入只增不减,民生项目的数量只多不少,坚决把市委、市政府对民生大事的关心关怀落到百姓手里心上,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去年东莞市本级民生投入达400亿元,占市本级支出超七成,其中教育方面仅预算资金就投入了近100亿元,支持新建和改扩建学校89所,新增公办学位7.9万个,发放义务教育民办学位补贴10.8亿元。今年预算安排民生领域支出达432亿元,重点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补足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短板,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更好覆盖常住人口,努力促进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