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与读者交流 朱习 摄 |
羊城晚报讯 记者钱瑜报道:作家要了解得足够多,能与现实产生共情;小说创作不一定要符合历史的记载,但要符合历史的逻辑;阅读可以学习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要带着问题去读书……日前,作家马伯庸携作品《长安的荔枝》亮相珠海书城,举行新书分享签售会,分享写作心得和职场、生活经验,与读者进行深入交流。 这是马伯庸首次来珠海,“每年都来广东好多次,还曾有一段时间是广州人,一直也很 想来珠海,但因种种原因未如愿。这次特意选择了珠海,想看看珠海什么样。”马伯庸是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著有《长安的荔枝》《大医》《显微镜下的大明》《两京十五日》《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其中的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视剧,脍炙人口。马伯庸被评为沿袭“‘五四’以来历史文学创作的谱系”,致力于对“历史可能性小说”的探索。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花妙笔为读者展现了有血有肉的历史纹理。 《长安的荔枝》是备受好评的历史小说。参考古今历史学家的研究,用充满想象力的细节描摹真实的情况,马伯庸在小说中还原用唐代的技术条件实现“千里送荔枝”这个古代物流的奇迹。沿袭写作一贯以来的时空紧张感,《长安的荔枝》不仅让读者看到了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也感受到了事在人为的热血奋斗。 近年来,马伯庸写作“不断下沉”,非常关注历史上的小人物,“因为你我皆是普通人,最易与小人物产生共鸣。”他还认为,虽然宏大叙事振奋人心,“但我们需要把视角放低一点,看一看我们身边的小人物。观察个人的遭遇才能够看出时代真正的样貌。看到了某个人物存在过的痕迹,我们也能与其产生某种共振,这种共振感其实是我们对时代最好的注解,也是我们能够在这个时代存在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