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血蝴蝶”舞翩跹 “山茶花”春旖旎

大型客家山歌剧《血蝴蝶》通过客家山歌、现代舞蹈等表演元素,演绎革命故事,展示红军人物形象,以此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梅州苏区红色革命精神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03月23日        版次:ZT11    栏目:    作者:丘锐妮

     《血蝴蝶》内部演出现场

     罗汉与妻子小满

     《血蝴蝶》人物性格鲜明

     林文祥

  

  文/羊城晚报记者 丘锐妮

  图/赖嘉华

  

  “血蝴蝶,披霞衣,不惧七日是归期,只为人间添绚丽,浴火重生向日飞。”20世纪30年代,客家地区不少红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其中,为掩护中央分局顺利转移,粤赣边区留守红军罗屏汉带领部队浴血奋战、不惧牺牲的红色传奇故事流传至今。

  3月中旬,大型客家山歌剧《血蝴蝶》以此历史故事为蓝本,通过客家山歌、现代舞蹈等表演元素,演绎了几十位红军战士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依然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故事,展示了有血有肉的红军人物形象,以此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梅州苏区红色革命精神。

  

  还原嬉笑怒骂的真实人物

  

  “血蝴蝶,披霞衣,飞到东来飞到西,飞过山溪飞过岌,千朵万朵花满枝。”3月中旬,随着极具客家山歌特色的悠扬旋律,大型客家山歌剧《血蝴蝶》完成创排,拉开了内部演出的序幕。

  一开场,主人公罗汉便接到了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34年,中央红军北上长征后,陈济棠调动大军合围共产党中央分局,形势万分危急。为打破敌人的包围圈,上级命令以罗汉为首的九龙山部队必须拖住国民党军田五知部一个团七天时间。当时九龙山部队只有几十人,力量如此悬殊,如何应对?

  《血蝴蝶》的剧情便是围绕这个任务展开的,它非常巧妙地设置了七场戏,每场戏的时间设置都是一天,从第一天到第七天,以“定时炸弹”原理制造戏剧张力。在倒数计时似的紧张氛围中,主角每分每秒的行动都是为了解救危机,节奏快而无冗赘。

  “一个人就是一个排,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诱田五知来山上玩七天。”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在如此紧张的“任务”下,剧中人物没有正襟危坐,而是风趣地唱起了客家山歌:“挡是坚守阵地,拖是逢场作戏,拖好拖好拖好,拖他个半生死”……观众席上爆发出笑声。“很多客家俗语,表达也很有趣。”观众邓小姐说。

  舞台上,罗汉先是指挥部队“虚张声势”运用假打战术诱骗田五知,后又乔装打扮“绑架”国民党政府的“命根子”美国神甫洋和尚,他用自己的乐观精神稳住了军心,也用机智和巧嘴牵制住了田五知。“他整天嘻嘻哈哈的,除了性格乐观,也有作为将领的责任,他必须要镇定,才能稳住军心。”饰演罗汉的客家山歌剧演员刘谦隆说。

  幽默风趣哄老婆的罗汉、嘴硬心软的“女汉子”小满、贪吃爱睡的八戒、“细细胡椒辣过姜”的差一碗……鲜明的性格特点,“轻喜剧”的表演方式,让角色栩栩如生,他们仿佛是随时可能与你我擦肩而过的人,而不是仅存在于故事中的红军战士。“这部客家山歌剧不是将革命者塑造成常见的高大的英雄形象,而是让他们有普通人都会有的恐惧、悲伤、担忧、害怕等情绪,更有面对困难想办法解决的韧劲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该剧导演李建生说。

  

  塑造刮起龙卷风的“血蝴蝶”

  

  “罗汉哥,请神容易送鬼难,小满无意将你怨,知你抱定必死心,我似钝刀割心肝。”即使罗汉聪明机智,到了第五天,还是无法保全所有人。在危急情境下,他让妻子小满和其他战友各自隐蔽,自己却选择殊死一搏。不料小满为了保护罗汉和其他战友,也为了完成任务,主动暴露行踪,连着腹中胎儿一同牺牲了。“小满是一个不怎么会把关心和爱意说出来的客家‘女汉子’,平时也不温柔,但她其实非常爱自己的丈夫,也非常懂他。”饰演小满的客家山歌剧演员温秋灵说。

  “砍柴妹子火气大,笋壳装盐你包涵(咸)。今生欠你温柔梦,来生再把恩爱还……”“夫妻告别”这场戏仿佛是一个分水岭,褪去了前面“轻喜剧”的外衣,露出了全剧真正的悲剧内核。最终,罗汉与战友出色地完成了七日任务,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该剧编剧、国家一级编剧林文祥表示,罗汉的“任务”表面上看是拖延敌军七天,实则是“守护”。从他与妻子的小家,到他的留守部队,再到共产党中央分局,从而到全国,以点带面,层层递进,他的目标是如此崇高,而崇高理想的最终实现也离不开每一只小小的“血蝴蝶”。

  “这群血蝴蝶在九龙山上扇一下翅膀,大西洋都会刮起龙卷风。”作为剧中的戏扣与“第三只眼”,神甫说出了红军可贵的革命精神,“这一群什么人?大山压顶不动摇”,并隐喻了共产党人必将取得胜利的未来。该剧的“血蝴蝶”,是只能生存七天的虚构物种,更是对革命者的意象化表达。“蝴蝶破茧而出,是生命华彩的象征,革命者拼尽全力,是为保住火种,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林文祥说。

  “我们让‘血蝴蝶’红得像血,红得像火,它的生命非常短暂,却依然迎着风雨翩翩飞舞,就像红军,迎难而上,不惧牺牲,为了心中信仰,活得绚烂,活得有价值。”该剧导演李建生说,除了歌颂英雄,也希望这部剧能给观众传递一种人生信念和勇气,启发大家对生命的思考。

  

  培育美丽的客家“山茶花”

  

  “太精彩了!剧情好看,演员也演得非常好。听到幽默的台词,大家都笑起来。看到他们‘牺牲’的时候我也忍不住落泪了。”刚看完大型客家山歌剧《血蝴蝶》内部演出的市民叶先生说,如果加演,他还要和家人再看一遍。

  2020年,《血蝴蝶》开始筹备,由林文祥、丘晓玲担任编剧,李建生担任导演,由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演员刘谦隆、温秋灵、廖明星、廖渊、黎骏、余果、黄锦涛等人担任主演。主创团队多次深入走访,收集当地留守红军的相关历史资料,以粤赣边区留守红军罗屏汉为原型,综合梅州多位革命先烈的事迹,进行艺术加工创作。

  “我6年前就想写这一题材,《血蝴蝶》开始创作后,我们反复推倒重来,改了5稿才定下这个版本。”林文祥说,如何体现革命者是活生生的人,这一点至关重要。“在当时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如何将革命火种保存下来?面对几十倍于自己的敌人,革命先辈又有着怎样坚定的信仰和怎样乐观的精神,我们想将其展现出来。”李建生说,用客家山歌剧讴歌这群活跃在客家地区的英雄,重现他们当年血与火的岁月,能更好地传承梅州苏区的红色革命精神。

  客家山歌剧有“美丽的山茶花”之誉,以客家方言为舞台语,台词生活气息浓郁,常用极具客家特色的道具服装,艺术特色鲜明。该剧在保留客家山歌剧的灵魂——客家山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将现代舞、戏曲身段和街舞等“熔为一炉”,如红军在吊颈坑打团丁的那场戏,便用了机械舞的表演方式,收获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好评。此外,为突出人物性格特点,每个角色的动作设计和舞蹈形象都刻意进行了风格化处理,使人物形象更生动立体。

  内部演出后,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负责人赖瑜明表示,接下来将听取专家对该剧提出的意见建议,对剧目进行进一步的修改提升,提高剧目艺术质量。

  据介绍,该中心创作和改编移植了4000多个剧(节)目,曾创排大型山歌剧《围屋旧梦》《合家福》《古寨牛人》《春闹》及音乐剧《风雨白石龙》等剧目,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和好评。其中,大型山歌剧《合家福》获广东省第十一届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广东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大型山歌剧《春闹》入选“广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专题创作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获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剧目一等奖、省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近年来,梅州高度重视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全力以赴打造精品。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上,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春闹》、广东汉剧《王昭君》、音乐剧《血色三河》等重点剧目荣获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等15个奖项,创下梅州在全省最高规格、最高水平艺术盛会上的历史最好成绩,被国家和省的专家赞誉为“梅州现象”。

  “梅州现象”是一种梅州力量累加后的爆发,显现了客家戏曲生态发展的良好态势。眼下,梅州戏剧人正努力拓优势,补短板,力争再创新成绩,续写“梅州现象”。

  

  链接

  

  客家戏曲如何续写“梅州现象”?

  文/羊城晚报记者 丘锐妮

  

  近年来,梅州的戏曲生态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何找差距、补短板,更好地续写“梅州现象”?对此羊城晚报记者对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第四届省中青年德艺双馨作家艺术家林文祥进行了专访,他也给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守住客家文化这条“根”

  

  “客家文化是无穷尽的宝藏,在它的滋养下,才能诞生优秀的客家戏曲作品。”林文祥说,近年来,包括客家山歌剧在内的客家戏曲能取得一定的成绩,出现“梅州现象”,离不开客家大地深厚的文脉。林文祥表示,梅州作品要出彩,要更多地依靠由客家文化浸润的本土人才精心雕琢内核,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客家人的文化内涵、精神世界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

  在选材方面,客家山歌剧根植于客家地区,充满浓郁地域文化特色、“客家味”十足的本土故事与此表演形式更“贴合”。在此基础上,编剧等创作者要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编剧的思想决定作品高度,编剧日常要多加积累,才能创作出更多发人深省的作品。

  表演形式上,在把握“客家山歌”这个核心要素的基础上可以大胆创新,或向姐妹艺术学习,如音乐剧、歌剧等,尝试融合多种表演形式。对客家山歌剧这个新生剧种而言,保持开放、多元的态度能极大地推动其发展。

  

  培育编、创、导、演人才

  

  “梅州客家山歌剧是新兴剧种,必须有自己的人才,才能稳定剧种的风格。”林文祥说,近年来梅州在努力培育戏曲创作和表演人才。除引进专业人才外,经常通过创作排演大型剧目,为编创、表演人员提供学习和锻炼机会,以赛促练、以赛促艺、以赛推人。林文祥表示,虽有一些成效,但梅州成角儿的、有票房号召力的、有正式编制的编剧和演员数量偏少,在戏曲人才培养上还需多下功夫,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编、创、导和表演人才,形成百花齐放的状态。

  “合力打点,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多年来,剧种发展的蓝图在林文祥心里从未改变,他带领团队默默耕耘,以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为依托,重点扶持梅州市山歌剧团为“标杆团”,带动梅县区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五华县采茶剧团等县级剧团焕发生机,同时与其他地市的剧团联动,进行文化输出和合作,共同推动客家文化事业走向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