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们摇着古老的木制缫丝机,体验剥茧抽丝的全过程 |
羊城晚报讯 记者张闻摄影报道:“参加完今天的研学,我们才知道我们家乡民乐有那么辉煌的蚕桑丝织产业发展历史,也知道民乐窦所发挥的产业功能与沉淀的历史文化。”近日,南海区西樵镇民乐小学上千名学生来到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参观蚕桑丝织文化产业研学之旅,一天的研学活动结束后,有学生在研学手册中写下这样的心得体会。 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位于西樵山南麓,完整地再现了珠三角最早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桑基鱼塘,保留了明清及近代西樵蚕桑产业发展的风貌,开设了缫丝、染整香云纱、扎染、拓染、蚕茧创意文化作品等10多项研学课程,成为了研学课程中历史文化、传统产业的重要板块。 当天上午,西樵民乐小学一至六年级1000多名学生来到渔耕粤韵文化园,参加一天的蚕桑丝织文化研学之旅。在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学员们先后参观了桑基鱼塘、南海大地艺术节虫子馆、百里芳华展馆等,听老师系统地介绍佛山的蚕桑丝织产业发展的历史。 综观整个佛山丝织产业发展历史,西樵民乐村就是发源地与集聚地,现在保存完好的有着上百年的历史“民乐窦”,就尘封着民乐村丝织业的兴衰史。据史料记载,北宋期间,南海县修筑了“桑园围”,为蚕桑丝织产业筑起了天然屏障。明代民乐一带就已经有了手工织造平纹棉布,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远销安南(越南)、暹罗(泰国)和孟买(印度)。到了近代,民乐已经形成了18间机房铺,整个民乐的机台有近2万台,从业人员几万人。民乐墟成为当时广东最大的丝织品集散地。 听完导师的介绍与讲解,很多学生啧啧称奇,都说第一次知道了家乡的辉煌历史,了解到了家乡在佛山蚕桑丝织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更增添了自己爱家乡为家乡作贡献的信心。 参观课程结束后,学生们来到香云纱染整晾晒基地,学习与了解制作香云纱的全过程,并体验染整与晾晒香云纱的整个工艺流程,当一名染房小技师。 在手工课程课室里,学员们再次体验先辈们的缫丝技艺,摇着古老的木制缫丝机,体验剥茧抽丝的全过程。 学校老师谈到,这次家门口的研学活动很有意义,刷新了学生们的家乡记忆,增强了学生们的传统文化意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国情、家乡事,变得更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