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坚持协同育人理念,实施项目式和跨学科学习,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

广州协和学校重磅发布“六和”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04月19日        版次:ZXA12    栏目:    作者:何宁

     专家、家长等观摩“六和”课程教学案例

     协和学生在“六和”课堂上

     协和堂前的莘莘学子

    

  

  文/何宁 图/学校提供

  

  何谓“六和”

  

  和乐:积极乐观,强健体魄,乐学善学,快乐赋能。

  和正:品行端正,遵道秉义,意志坚定,和而不同。

  和雅:温和文雅,审美情趣,文化自信,国际理解。

  和致:追求卓越,批判质疑,勇于探究,激发潜能。

  和合:和谐共生,实践创新,生态文明,持续发展。

  和心:协力和衷,社会责任,民族认同,家国情怀。

  

  “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同一所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真的很省心!”4月16日,春和景明、草长莺飞的广州协和学校(以下简称“协和”)校园里人声鼎沸,今年首场校园开放日暨“六和”课程发布会在近万名学生和家长的见证中举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六和”课程一经推出,让人眼前一亮,这是为落实协和校训“作育英才”的目标,融通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教育,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视角,挖掘学校优势,建设以融合、衔接的“和乐、和正、和雅、和致、和合、和心”的“六和”协和十二年一贯制特色课程。

  发布会现场,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原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吴颖民对“六和”课程大加赞赏,他表示,“六和”课程体现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决心,“也让协和这所百年名校散发出新魅力”。

  

  “六和”的六个板块是一个整体

  为学生健康成长指明正确之路

  

  1916年,协和就定下了“协力和衷,作育英才”的办学理念,历经百多年,未曾改变。2022年9月,协和小学重新并入协和中学,组建广州协和学校,成为广州市教育系统第一所12年一贯制的学校。在协和新时代,协和对“英才”作了一个定义:身心健康,品行优良,底蕴深厚,思维深刻,视野宽广,抱负远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

  协和校长何冠南在“六和”课程发布会上强调,“六和”课程中六个模块是一个整体,是基于国家课程方案,在社会发展方向和协和学生发展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协和学校的育人目标,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与评价等方面对学校课程进行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协和党委书记刘红梅说,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关注各学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我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如何更好地理解“六和”课程?何冠南先从协和的“和”文化入手:“协力和衷”是“协和”二字最好的解释,表示“心与力高度融合的和”;“协和”的本质是“和谐”,是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是理想教育的最佳状态。“协和学校在112年的办学历程中,一直秉承‘协力和衷,作育英才’的校训,根植协和的‘和’文化,即使历尽坎坷,但都能屹立不倒,并形成了今天新时代积极向上的协和‘和’文化”。

  在理解了协和“和”文化的基础上,对“六和”内涵的理解就清晰了很多。何冠南认为,“六和”课程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包容差异、鼓励特长,为学生健康成长铺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六和”课程十二年贯通式培养

  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为终身学习奠基

  

  “我自己是硕士毕业,我希望孩子能够在一所更加注重身心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学校就读,今天来协和体验了‘六和’课程,跟我自己的教育理念非常符合,孩子也更加有动力学习了。”六年级家长李女士在协和开放日当天带着儿子一起参观了校园,也现场体验了“六和”课程,她对此充满期待。

  广州协和学校教研处主任郭永峰在开放日现场被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六和”课程如何做好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的衔接?郭永峰指出,这其实正是“六和”课程最大的优势,“我们坚持协同育人的理念,坚持项目式和跨学科学习,这样能把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三个学段看成一个整体,我们从源头上设计课程内容,让学生达到学习的最高层次——在悟中学,激发其学习的内驱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郭永峰指出,在“六和”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紧扣两个关键点:一是着力于十二年的培养模式;二是落实作育英才的办学理念。“什么是‘英才’?我觉得‘英才’:一是拔尖创新人才,二是能与自身的天性结合,在某个领域有突出的贡献的人才。因此在课程开发的时候,我们是以这样的逻辑来进行思考的”。

  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三个学段如何贯通学习,郭永峰举了一个项目为例来说明。“寻根之路”是“六和”课程中“和合”模块的主题学习内容之一。协和校园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部围绕“小叶榕气生根生长”的学习情境,结合教材知识点和课标要求,从不同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上开展学习。

  小学部从个体水平上,用积木制作出大榕树的模型,探究支柱根的作用,达成从结构认知功能的目标,并进行植物与环境的讨论和实践,提升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初中部利用放大镜和显微镜从细胞水平上区分根尖细胞的结构特征,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培育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高中部从大榕树气生根背光生长的真实情境出发,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证据和逻辑,在分子水平上分析与探究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郭永峰指出,“六和”课程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思考、模型探究、实验验证、理论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科学本质,训练科学思维,锻炼探究能力,达成课标要求,这是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学生面对未来社会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

  

  “六和”课程实践

  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好奇心

  

  一直以来,协和小学部和中学部在项目式学习和跨学科学习中都做得非常出色,“六和”课程把学校多年来的课程开展实践进行了更加系统的梳理,同时在小学部和中学部合并的契机下,让学段之间的衔接更加科学和顺畅。

  协和小学部黄子康同学开展的玉带凤蝶研究,发现了玉带凤蝶蛹色与化蛹环境的明暗和粗糙程度都相关,该研究获得了第37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并在省内几百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冲进国赛。他热爱大自然和观鸟,从三年级开始就加入了学校的观鸟社团。加入观鸟社以后,黄子康和其他社团成员在老师的带领下,足迹遍布广州越秀山、白云山、华南植物园、南沙湿地、海珠湖、中山大学、大吉沙、南沙黄山鲁、从化和增城郊野、番禺滴水崖等,还去了湛江、丹霞山自然保护区、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南岭自然保护区、汕头南澳岛、阳西、青海等地进行自然观察。

  黄子康说:“这两年来,我认识了更多的鸟种,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学校,我最期待每周三下午的观鸟课,陈哲老师会带我们学习各种鸟类知识和自然知识,制作鸟类卡片在校园内作宣讲,给广州动物园的鸟儿制作鸟巢,跟广州艺术博物馆老师上花鸟国画课,等等。我也经常在观鸟课上向同学分享我的观鸟故事和感受,同学和老师都喜欢听我的分享,让我倍感自豪。”

  黄子康首次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斩获一等奖,他认为,这与他平时的积累不无关系。对他来说,获奖是次要的,在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他收获了太多,“起初我很胆小,不敢跟陌生人说话,是典型的‘社恐’。但是为了绘制环境地图,我们要做大量的实地调研,不得不进行各种采访,在师兄师姐的鼓励下,我勇敢地战胜了自己的弱点。现在我会很积极地参加公开演讲了,自信了很多。”黄子康说,跨学科学习激发了他的好奇心,如今他学习的动力很足,六年级的他毫不犹豫地决定直升协和初中部,“在初中我还可以继续做我喜爱的生态研究,因为我是大自然的‘粉丝’。”

  六年级学生李佳熹绘制的“广州国际生物岛生态调查”环境地图获得了全国中图杯环境地图大赛一等奖、省科普作品优秀奖、壳牌美境行动研学奖和实践奖,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他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我以前很不喜欢写作文,但是自从开展研究性学习后,我大量阅读相关科普类书籍,同时也要写各类研究报告,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我现在不仅作文成绩提升飞快,也爱上了学习,爱上了写作文。”

  据了解到,在协和,每一年都会举行“协和杯”青少年环境地图实践活动。每年都有400多名来自一至八年级的师生和家长利用暑假时间开展实地观察、问题调研,结合思考整理资料,绘制环境地图。这是特别受学生们欢迎的跨学科项目式研究。

  “同学们需要进行社会调查、科学研究、撰写日志、作品绘制、视频拍摄和展示作品才能完成整个过程,是一种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大德育,同学们在此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等多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思维,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广州协和学校小学部环境地图项目负责老师陈哲表示,孩子们在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家长的加入也增进了亲子关系。

  

  既缓解了升学的焦虑

  又能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

  

  广州协和学校语文教师何燕华既是学校的一名老师,又是一位小学生家长。在她看来,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件事情,“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是学习和工作,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能让生活更美好、更幸福。”何燕华教了很多小学毕业生,有些学生在小升初时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在协和初中部继续其兴趣爱好,“这些学生回来找我聊天时总是会很遗憾,小学培养的兴趣爱好到了初中就中断了,十分可惜。”

  如今协和小学和初中紧密衔接,不少学生为了在初中可以继续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直升协和初中部。何燕华认为,兴趣爱好的坚持,是一个人意志力和良好品质的体现,“我们发现,那些优秀的学生都能够合理地规划好自己的时间,把学习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们通过对时间的掌握,有足够长的时间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这样能反过来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作为家长,从小学到初中都在同一所学校,既缓解了升学的焦虑,又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何乐而不为呢?”

  

  点评

  

  课程决定着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

  

  “六和”课程发布会现场吸引了不少教育大咖到场,大咖们对“六和”课程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原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广州中学首任校长吴颖民结合自己40多年教育的经验,对“六和”课程给出了全面、立体和客观的点评。

  

  “三次来协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吴颖民表示,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协和,“每一次来这里,我都收获满满,感触良多。”

  他第一次来协和,时任校长蔡焯基带着他参观校园,“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学校的水循环和处理系统。协和在20年前就如此关注生态和环境,花很多时间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在全国的中学里也是屈指可数的,我觉得协和真的很了不起。”吴颖民认为,协和一直以来很重视培养学生如何爱护自然,如何保护水资源,这就是家国情怀。“见微知著,仅从这一点上,我们就能看到协和育人的目标,是特别注重学生的长远发展的。”

  吴颖民第二次来协和是给老师们讲课,在与协和的老师沟通和交流中,他看到了协和有一支非常优秀的教师队伍,“老师们很敬业爱岗,而且有很好的教育教学的知识技能和素养,这是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好老师才能教育出好学生,这一点协和也一直坚守着。”

  吴颖民第三次来到协和,就是“六和”课程发布会当天,他看到的是协和小学和中学合并之后的新的、完整的校园,“我很惊讶,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协和居然拿出了12年一贯制的课程规划,而且从自己的育人主张出发,如何实现把育人的理念、办学的宗旨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实际行动,做出了非常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真的非常了不起。”

  

  “开放日重点介绍课程,好!”

  

  吴颖民指出,很多学校在校园开放日中重点展示学校硬件和成绩,但协和的校园开放日重点讲课程,十分难得,“我觉得这是一个我心目中好学校最重要的标志,因为这决定了学校到底怎样培养人。”

  教育的根本问题有三个:第一,培养什么人?第二,怎样培养人?第三,为谁培养人?吴颖民说,培养什么人就是办学目标。通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就能了解学校到底想培养什么人。“但是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能不能落到实处?能不能变成学校人才培养的操作体系?这就要看学校到底实施的是怎样的课程,课程才能让学校的培养目标真正落地。”吴颖民认为,“六和”课程与协和的追求相一致,是一个很完整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协和人才培养的决心。

  吴颖民在校园里发现很多古树都挂了牌,呼吁师生保护古树和古建筑;他感受到学校变得越来越美了;他还看到师生们充满阳光的笑脸,大家在服务中体会生命的价值。“我这一次真是不枉此行,不管是校园环境还是师生们的精神面貌,都让我感触颇深,我能感受到这是一所好学校。”

  

  参观学校时建议多留意这六方面

  

  临近中考,每周末都有很多学校开放让考生和家长参观,到底如何评判一所学校是否适合孩子?吴颖民说,这也是他这几十年来被家长和学生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他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以及对教育的理解,建议家长和考生在参观学校时,要特别留意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的理念和育人目标是针对少部分学生还是所有学生;二是课程体系是否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整体教师队伍是否专业和积极向上;四是办学条件是否让人觉得舒适;五是学校的管理水平是否井然有序;六是学校的文化和风气是否团结和正能量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