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文化活动丰富 王小虎 摄 |
惠州市古琴学会每月举办一次雅集 惠州市古琴学会供图 |
在东坡祠内,“江山时春”古琴音乐会备受市民群众青睐,现场座无虚席 惠州市古琴学会供图 |
姜氏古琴馆一角,俨然一个古琴博物馆 王小虎 摄 |
姜喜悦古琴制作坊内的所有工具,都是他亲手打造 王小虎 摄 |
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编者按 今年正值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周年。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古琴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独特魅力穿越3000年经久不衰。 惠州古琴文化深厚,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伴随着东坡寓惠带来的“松石间意”,惠州更是涌现古琴热潮。相关专家认为,惠州完全能够以东坡在惠州的“松石间意”古琴为线索,重拾千年琴脉古韵,打响“古琴之乡”的美名,进一步提升“岭南名郡”的文化“软实力”。(李海婵) 文/陈政禹 当翻阅《中国通史(彩图版)》的“宋代”一章时,有一张古琴映入眼帘。此琴为绍圣二年(1095年)东坡寓居惠州时所制,通身黑漆,有小蛇腹断纹。琴底板颈部偏左阴刻行书“绍圣二年东坡居士”。这就是在琴界负有盛名的“松石间意”琴,又称“东坡居士琴”,由于弥足珍贵,故入选一字值千金的《中国通史》。 这张流传千年的名琴背后有何故事?苏东坡对惠州千年琴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惠州这座古城还藏着什么古琴历史? “松石间意”琴,与惠州密切相关 宋代文人崇尚“琴棋书画”全面发展,琴排首位,乃雅士至尊。作为“古今第一全才”,东坡不仅精通诗文、绘画、书法,而且精于音乐。究其渊源,这与他自幼的家庭氛围分不开。东坡的父亲苏洵酷爱经籍和古琴艺术,是当时一位较有影响的音乐鉴赏家。少年时期的东坡及其弟弟苏辙,因而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这从东坡兄弟两人所作的《舟中听大人弹琴》《舟中听琴》等诗就可以看出。《历代琴人传》也这样评价:“……琴世其家,最著者……眉山三苏。” 东坡不仅熟悉古琴的音律,还亲自探索古琴的发声原理及特点,为此不惜把自己家中珍藏的唐代名贵“雷琴”拆开来观察,并作有专著《家藏雷琴》一文。可见东坡是一个懂琴之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许多名琴带有东坡的标识。如胡滋甫所藏的“元祐元年东坡居士琴”、顾文彬所藏“宋元祐四年东坡居士监制”款的“玉涧流泉”琴等。 东坡所藏之琴中,“松石间意”琴颇为特别。琴底满刻铭文,连琴名、收藏者印章共有题刻13则,是目前所见名琴中题刻数量最多的。琴背有“绍圣二年东坡居士”和唐寅题“松石间意”的行书并列其上。除此之外,还有祝允明、文徵明、沈周、顾文彬等历代文人的题刻。 从琴上所刻的文字可以推断:这张古琴首先由东坡在惠州弹奏;明代时,该琴被“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收藏,并得到祝允明和文徵明的鉴赏;清代流转到苏州怡园主人顾文彬手中。抗战爆发后,居于北方和江浙一带的文人雅士及古琴名师,因战乱辗转到重庆避祸,“松石间意”琴因此被重庆三峡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虽然史料对这把琴的记载文字寥寥无几,但通过琴背上的题刻文字和东坡在惠州所写的诗文,我们还是可以明确“松石间意”与东坡寓惠有着密切联系。 “松石间意”取自南北朝沈约所著的《宋书》:“尝从太祖登钟山北岭,中道有盘石清泉,上使于石上弹琴,因赐以银钟酒,谓曰,相赏有松石间意。”意思是琴声中有松石间高山流水的意味。对于文人而言,琴声便是心声。“松石间意”颇符合东坡喜欢以松、石、竹抒发心意的特点(这从他的《枯木怪石图》和《偃松图》等画作中就可以感受到)。因此,“松石间意”这个名字很可能为东坡所取。除此之外,祝允明在琴上题有“临风舒啸,抚松盘桓”之句,有可能是受到东坡在惠州所写的《记游松风亭》的影响,考虑到祝允明也曾手书该文,表明他认同该琴为东坡在惠州所得。1956年,琴学家查阜的《1956年古琴采访工作报告》也认定重庆博物馆的“松石间意”为东坡藏琴。 渊明出晋宋,东坡作知音 东坡一生与古琴有着不解之缘。他把对琴的理解融入深刻的人生哲理,创作琴诗20多首,《题沈君琴》是其中的名篇。 题沈君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该诗哲理性很强。东坡认为有好琴,还要有高超的弹技,方能奏出动听的乐曲,颇具禅意地点出“琴”与“指”之间相互配合,才能奏出天籁雅乐。与《题沈君琴》中强调的“有弦之声”不同,东坡在惠州的琴诗更加强调陶渊明的“无弦之妙”。《晋书·陶潜传》里有“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诗句,这里的“无弦琴”代表陶渊明不拘泥演奏技术、自由自在的境界。 东坡寓惠时,也将古琴爱好带到惠州。据洪迈《容斋诗话》卷六:“东坡初赴惠州,过峡山寺,不值主人,故其诗云:‘石泉解娱客,琴筑鸣空山’”可见,东坡南下惠州途中,始终带着弹琴的雅兴。在惠州,东坡把陶渊明“无弦琴”的美学境界融入自己的琴诗之中。写下《和陶贫士》和《和陶东方有一士》两首琴诗: 和陶贫士 谁谓渊明贫,尚有一素琴。 心闲手自适,寄此无穷音。 和陶东方有一士 屡从渊明游,云山出毫端。 借君无弦琴,寓我非指弹。 东坡在诗中以渊明的“无弦琴”表达自己超然物外的高洁品性。诗中既有东坡远离尘寰的心事沉淀,也有不求荣达的文人风骨。比东坡稍晚的宋人赵蕃在《乾道稿》中这样描写东坡与陶渊明关于琴声的隔空对话:“谁云钟期死,伯牙遂忘琴。渊明出晋宋,东坡作知音。” 朝云也是东坡的知己。据宋代的《冷斋夜话》和《林下词谈》记载,绍圣二年(1095年)秋,朝云在惠州歌咏《蝶恋花·春景》一词。朝云一边弹琴,一边婉转唱道: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根据“松石间意”琴上“绍圣二年东坡居士”的题字,朝云弹奏《蝶恋花·春景》所用古琴很可能就是东坡的“松石间意”琴。后朝云早亡,东坡用“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回忆了朝云生前弹奏《蝶恋花》的场景,并用“终生不复听此词”寄托他对朝云深切的哀思,正如黄庭坚所写的“朱弦已为佳人绝”。 文人雅集,琴声袅袅 惠州关于古琴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宋代的《太平御览》记录了一个叫“琴高”的仙人,“琴髙以琴养性,初学于罗浮山,后游四海”。 伴随着东坡寓惠带来的“松石间意”,惠州出现古琴热潮。据嘉靖《惠州府志》记载,宋代归善有朱姓和严姓的两个秀才,二人喜欢“作文赋诗,鼓琴为乐”,可见古琴已在惠州文人的日常生活中流行。明代时,惠州的古琴之风更加盛行。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庞嵩在惠州罗浮山讲学,以琴为教学工具与惠州诸生进行切磋。惠州“湖上五先生”之一的杨起元曾回忆这一时期惠州的琴声袅袅:“吾乡人物殷富,毂击肩摩于道,所在弹琴瑟、吹笙竽,烟火千里,鸡犬相闻。”除了弹奏外,惠州也盛行藏琴之风,惠州晚清画家李丹麟晚年曾居住在惠州鹤峰下,因收藏十二张古琴,就以十二琴楼为楼名,自号罗浮琴客。 在惠州文人的雅集活动中,古琴更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如惠州晚明著名三尚书之一韩日缵的父亲韩鸣凤“独好琴。庭前为池,环植以莲,风来月到,随援琴操一曲,意兴悠然”。岭南大儒张萱曾提出“琴乃雅乐”,他在《惠州西湖歌》中写下“人在冰壶琴一弹。永夜众山皆答响”,描绘惠州西湖泛舟弹琴的场景。清代惠州文人叶文澜曾写道:“携琴载酒到西湖,尽有诗人月不孤”,可见惠州古琴文化意蕴深厚。 文脉走访 惠州助“高山流水”走进“百姓家” 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实习生 邓琳 近年来,惠州出现“古琴热”,且热度持续攀升。爱好古琴、学习古琴的人越来越多。 1月,岭南书院·丰湖书院春节主题系列活动中的赏乐专场,古琴隆重出场;2月,“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元宵系列文化活动之游园雅集”活动中,出现了古琴的身影;3月,“江山时春”致敬苏东坡古琴音乐会在东坡祠举行,气氛热烈;4月,古琴名家李家安的古琴文化知识讲座开展,现场座无虚席……今年以来,古琴展演活动丰富多彩,吸引不少市民群众参与,这一小众艺术逐渐步入大众视野。 “我们明显感觉到,惠州古琴文化氛围日渐浓厚!”惠州市古琴学会副会长刘育诚对此有着切身体会。2007年,刘育诚刚学习古琴,难以找到专业的琴师名家,只能远赴外地求学。近年来,随着惠州知名琴社——罗浮琴社的兴起,极大地推动古琴的“复兴”。“当时琴社培育、聚集了上百名琴友,这些人现在都成为惠州古琴领域的中坚力量。”刘育诚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惠州已有20多家大大小小古琴相关行业机构。 伴随着古琴热潮涌动,惠州市古琴学会于2020年底应运而生。该学会会长钟庆辉介绍,自成立以来,学会一直挖掘优势文化资源,至少每个月举办一次交流雅集,还会邀请古琴名家开展知识讲座;“古琴进校园”活动备受青睐,先后在多所学校开展公益课堂讲座,进一步弘扬了古琴文化。 事实上,古琴在惠州也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刘育诚举例,2021年“家学・琴传”——古琴世家全国巡演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刚开始大家还很担心,惠州市民能不能接受这种小众、甚至是有点枯燥的音乐会。没想到的是,演出时台下的观众基本坐满,市民反响很热烈!”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经常看到古琴的身影或元素。 “尽管古琴‘曲高和寡’的特性难以改变,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到古琴的魅力!”刘育诚认为,经过时间耕耘,惠州市民的音乐素养、艺术审美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在保证古琴艺术精髓的前提下,也可适当进行创新改编,降低门槛。 接下来,惠州市古琴学会将会挖掘发扬东坡寓惠古琴文化;进一步“引进来、走出去”,邀请更多古琴名家来惠交流切磋;与更多的机构平台合作,开展古琴艺术活动,“也希望政府能够加强重视,支持古琴发展,让老百姓在惠州就能感受到古琴艺术的魅力!”钟庆辉介绍道。 文脉人物 斫琴师姜喜悦: 东坡古琴文化吸引我定居惠州 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实习生 邓琳 记者走访发现,不少外来的琴家寻东坡足迹而来,共同传承弘扬惠州古琴文化。斫琴师姜喜悦就是其中一位。日前,他娓娓道来与古琴、惠州的缘分。 离开喧嚣的城市中心,穿过大片青绿的农田,记者来到姜氏古琴馆。姜喜悦衣着朴素,头顶发髻,但精神矍铄,全然不见年过古稀的老态。一谈起制琴,姜喜悦便打开话匣子。“这些都是宝,是做琴最好的材料!”在制琴坊内,他拿起一张古琴木坯,轻轻一敲,便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在惠阳百年古屋中淘到的栋梁之材,制作成古琴延续了古木生命。” 制作一张好琴,需要付出极大的心血。姜喜悦表示,制琴多选百年树木,好材质可遇不可求。合好后的琴身,还按照春夏秋冬的时序循环悬挂于东南西北的墙壁,四季轮回,阴干三个春秋。每一张琴都历时三载,经过上百道工序,方能制作完工。 作为中国古琴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人民艺术家协会会员,姜喜悦曾携琴多次登上国内外知名展会舞台,2010年参加十三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2011年参加亚洲艺术博览会。2019年,其自创的“喜悦式”、“婵娟式”两张古琴参加北京古琴文化展。 常年在北京的他,为何跋涉千里来到惠州?“这里是‘仙境’!”提到惠州,姜喜悦毫不吝惜赞美之词。三年前,第一次来到惠州,他就被秀丽的山水所深深吸引。“这里人文底蕴厚重,尤其是东坡寓惠故事有着别样的魅力,也是我定居在惠州的最重要原因。” 来到惠州后,姜喜悦全身心投入到古琴古法斫制的研究及开发,致力于复原古代不同时代的琴,现已复原出历史记载的“四大名琴”,正在复原的包括秦(始皇)琴、孔明琴、司马相如琴、“仲尼式”琴和葛洪一弦琴等。这些精美的古琴都陈列在姜氏古琴馆内,俨然一座古风古韵的小小博物馆。接下来,这里还将打造成古琴研学基地,让市民群众能够近距离全方位了解古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