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70年如一 东莞市文化馆正青春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06月01日        版次:DA09    栏目:    作者:余晓玲

     “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走进OPPO,在元宵佳节以音乐为企业员工送上祝福和问候,用文化的力量提振高质量发展精气神(资料图) 东莞市文化馆供图

     东莞市文化馆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到文化馆去看演出、上培训课、看非遗展览等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新时尚 东莞市文化馆供图

  文/余晓玲

  

  对于人来说,70岁已至“古稀”;而对一座文化馆来说,70岁正值青春年华。东莞市文化馆从1953年走来,70年间围绕全民艺术普及和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的责任使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东莞城市文化发展,成为东莞市民最好的“艺术伙伴”。其背后,正是几代文化馆人筚路蓝缕的求索、风雨兼程的奉献。

  “积跬步,守初心,砥砺前行七十年,成为今天的我们;争朝夕,看未来,汇七十年守望,共筑新的辉煌。”6月1日,“成为2023+”东莞群文70载系列活动启动,全面呈现东莞市群众文化工作70年来的精彩历程。

  

  70年风雨兼程

  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

  

  1953年6月1日,东莞县文化馆成立。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一切百废待兴。东莞作为岭南文明的发祥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在经历战火洗礼后,群众文化生活亟待丰富。当初的东莞县文化馆由莞城西正街罗氏宗祠(今迎恩楼旁)改建而成。虽然馆内只设图书室、文艺组、宣教组,工作人员也只有7名,但这里却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东莞群众文化的滥觞,负责县域内所有的文化艺术工作。

  东莞县文化馆成立后,第一代文化馆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如火如荼地开展群众文娱活动。当时东莞群众文化生活亟待丰富,帮助各乡建立农村俱乐部、夜校,开展群众文娱活动,成为东莞县文化馆成立后的首要任务。经过11年的艰苦奋斗,东莞县办起农村俱乐部353个、城镇俱乐部122个;开展读书、阅报、看戏、电影、展览等文化活动,其中组织了30多万人参加业余民歌创作,出版了33种文艺刊物,623集民歌选。

  经过十多年沧桑变幻,东风再次吹拂莞邑大地,东莞文化馆人在改革开放时代浪潮的召唤下,又开始准备大干一场。此后,东莞群众文化不断恢复和发展,文化馆也不断升级。1985年,东莞县文化馆更名为东莞市文化馆,迁至莞城向阳路2号4楼。1988年12月,东莞升格地级市后,东莞市文化馆更名为东莞市群众艺术馆。

  新世纪以来,东莞不断加强文化新城、文化名城建设,东莞文化馆人也再接再厉,屡获佳绩。2004年11月,群艺馆升格为副处级单位,迁至南城石竹路9号。2012年,更名为东莞市文化馆。2016年3月,东莞市文化馆从仅5000多平方米的旧馆迁到了总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的新馆——东莞市民艺术中心。

  2017年6月1日,东莞市文化馆正式启用东莞数字文化馆“文化莞家”,创新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新模式,改变了过去手段落后、服务单一的传统模式,推动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从线下为主到线上线下相结合、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和跨越。

  如今,到东莞市文化馆去已成为东莞公共文化的潮流时尚,关注“文化莞家”,登录“云上文化馆”,速度抢票,看一幅画、上一堂课、看一场戏、品一座城,正成为东莞这座城市的“时髦”做法。

  

  服务多元创新

  广覆盖“朋友圈”不断扩容

  

  为了让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文化馆新馆切实发挥出文化引领作用,2016年迁入新馆以来,东莞市文化馆人守正创新,在场馆运营、免费开放、活动开展、品牌打造、群文创作、非遗传承保护、数字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等各个方面狠下一番功夫。紧紧围绕全民艺术普及的职责和使命,东莞市文化馆坚持开门办馆和多元服务相结合,创新推出了全民艺术普及行动计划、东莞文化四季、东莞文化年历、非遗墟市、共享文化年、优享文化年、“潮流东莞”等文化品牌,为市民提供全年无休、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其“朋友圈”也不断扩容。

  自2007年“走进艺术”项目诞生起,截至目前共提供培训4.46万课时,服务市民超过100万人次,“走进艺术”也因此成为东莞市持续时间最长、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公益文艺培训品牌项目。为推动全民艺术普及,“走进艺术”坚持零门槛地提供免费培训,市民不论户籍、不限性别,都可以免费通过这一平台一窥艺术殿堂的奥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文化馆总分馆体系覆盖全市,“走进艺术”在总分馆同步招生、同步开展,让不同镇街的市民都可以就近享受优质的艺术普及资源。

  针对东莞年轻人众多的城市特点,2022年,东莞市文化馆创新策划“潮流东莞·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联动全市33个镇街(园区)分馆,全年举办250多场“小而美”“在身边”的音乐活动,线上线下惠及1874万人次。2023年“潮流东莞”品牌活动包括“潮业态、潮音乐、潮非遗、潮生活”等四大板块,将潮文化与传统文化、制造业发展、城市文化生活深度结合起来,大大拓展了文化馆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预计全年开展超过2500场具体活动。

  东莞市文化馆十分重视保障特殊群体基本公共文化权益,积极携手各方力量,打造“爱心文化馆”服务品牌,为特殊群体提供针对性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其中,“东莞星星联盟”专注为孤独症儿童及其家庭提供公益文化服务,截至2023年4月,共计开展课程1327期,参与服务志愿者7000余人次,受惠的孤独症儿童3万余人次。有家长就表示,“自从参加这些课程的培训,看到小孩一点点变好、一天天长大,我感到很开心。”

  

  讲好东莞故事

  向全国输出“东莞经验”

  

  数字文化馆建设成效显著,顺利通过试点验收,从试点走向示范;“一核多元、分类推进”的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模式成为行业创新模式……近年来,东莞市文化馆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获得多项国家、省级以上殊荣。2021年11月,东莞市文化馆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是广东省文化馆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据悉,自2016年以来,东莞市文化馆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守正创新,砥砺奋进,不断推进现代文化馆建设,取得累累硕果,曾多次获得“国字号”荣誉,承担国家级项目,举办全国性活动,对外展示东莞文化形象,讲好东莞故事,向全国输出“东莞经验”。

  其中,“爱心文化馆”项目获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项目线上大赛二等奖、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以全国首批数字文化馆试点为依托,实现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全覆盖,文化馆总分馆制的“东莞模式”成为国内文化馆总分馆制的创新模式之一;在广东率先创办公共文化产品采购会,并进一步扩大为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采购会;深入开展公共文化理论研究,在社会化、数字化等方面完成了多个省部级研究课题……

  五年来,文采会历经破茧、蝶变、上云、融湾等不断发展,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合作,打响湾区文采会品牌。据统计,自2018年以来,东莞通过文采会已累计吸引了1021家企业和机构现场参展,线上流量超2.73亿人次,合作意向累计2.12亿元。“历经几年,文采会从东莞走向粤港澳大湾区,作出了很好探索,值得全国借鉴。”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主任白雪华表示。

  今年初,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罗云川在东莞调研时表示,希望东莞市文化馆在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方面跃上新台阶,继续保持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总结凝练成果,将更多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东莞经验”推广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