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北回归线上的村庄

来源:羊城区域     2023年06月08日        版次:SA20    栏目:    作者:陈伟家

  □陈伟家

  

  北回归线穿越千年古村。

  潮汕环线一路山青树绿,汽车穿过华美山,眼前便是一派开阔的原野——桑浦山腹地和牛田洋。走出鮀莲高速口,莲塘、新寮、福斗等古村相连,人烟密集。一千多年前,人类的脚印在此拓地成片,漫长的乡村史貌似被镌刻粗犷、淳朴而布满屐痕的古画。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复一年用脚步丈量山高水长,在无数个关于农耕社会的四季更替中,历练穷则思变的渐进时光。

  先民的汗水滋养起莲塘的名字,人烟辐辏形成池边人烟。池边是莲塘的古称,一池之水源自大海,来自浩渺的牛田洋,莲塘成围成村的宋元时期,避风塘即莲塘澳,村民称莲塘澳为“大池”。村北,东、西两道浅山峪口张罗起亚热带苍翠的山景,桑浦山的苍莽地貌尽量屏蔽外界的烽烟。明清时期的倭寇、海盗横掠苍茫的海水,肆虐宁静的乡土。其时的年轻人对于外界有着千百种想象,将几百年来“长安虽乐,不如古居”的旧念挣脱开来,一个个敢踏风浪闯南洋,远赴广州、上海。宁静的乡村里,其时大户家族一如往日赓续着晴耕雨读的日子,风里来雨里去干着农活的农人,热切地记住廿四节气里的农耕。

  北回归线赐予莲塘温暖的阳光和充沛的雨水。这里,有山坡地,有湿地水田,高土可种,中土可耕,低土可渔,勤劳的人民创造了鱼米之乡的生活图景。几百年来,满眼绿茵茵的田园年年呈现金灿灿的稻浪,海阔天高的土地上赋予炙热的故土情怀。人们在田地里劳作,背着回归线上的传统农活,创造了“池边番薯”“牛田洋青蟹”等著名土特产。牛田洋田畴上翻滚的稻浪、遍地成畦的菜蔬、满架的瓜果,滋养一方人烟。农闲的水塘边,农人成了渔翁,他们在池塘撒网,在沟渠里捕鱼。海水退潮时,榕江滩涂地上鱼虾跳跃。人们将满篓鱼虾带回家,吃不完就用竹筛晒干,鱼脯是餐桌上的好佐料。在穷困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将大菜(芥菜)卤成咸菜,一坛酸咸菜滋养一日三餐。田地里长出的萝卜,村里人用粗粒的海盐在磨钵里用力推搡,压出水分。这些粘合着海盐的白萝卜铺在稻草上,在阳光中风干成菜脯(萝卜干)。咸菜、菜脯、番薯粥,养育万人大村。旧时闹饥荒,莲塘人有这土地的赐予,有番薯果腹,有咸菜、菜脯佐餐。

  漫长的历史时光定格成乡村故事。村北的沙土公路兴建了国道,人们走到城里去,发觉生活需要有更好的改变。随着高速公路的到来,金潮大桥架通南北,将榕江置于胯下,青年男女的恋爱由此情通南北,跨江达海。村里的老屋一夜间被小洋楼团团围住,四面八方的行商在此做起水产、农产品的买卖,一夜间村里汇集各地商贾,人与人的接触融合起南腔北调,与此同时,停车位上摆放着远道而来的车辆。这些远方来客,其脚步就如驻地先民的情状,有朝一日,他们都是敢将异乡当故乡的人。

  千年的农耕传统延续以农为本的生活模式,农耕风貌一向旧我。后来,一批又一批青壮年走出乡村,归来带出另一面光景。在与外界的交流互动中,村里有了大规模市场,村里人竭思尽虑在图谋生活的改变,开发现代农业,深耕水产养殖,兴建光伏电站。从前长满藤蔓的番薯地和甘蔗林,正演绎物换星移的乡村活力。

  北回归线标志塔伫立于桑浦山间,地理科学碑林掩映在山径树荫丛中,名家书法摩崖石刻,展示“北标窥日”的汕头胜景。羲和追日的传说固化为“夸父之亭”。夸父逐日失落的手杖顿成“邓林亭”。来自《山海经》的传说,耦合了北回归线的意绪,更是莲塘山海传奇的写照。一座古村的千年历史,正在形成磅礴的振兴力量。伫立在鸡笼山南麓的标志塔,远望桑浦山腹地上拔地而起的商业中心,游目骋怀,莲塘古村古屋,自石部寨连接到牛山头,坦荡如斯,现代生活与古村旧貌的反差,映现心灵的回归和无尽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