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南国书香节现场,曹文轩在给孩子们传授写作技巧 受访者供图 |
曹文轩著作《石榴船》 受访者供图 |
曹文轩在为小书迷们签名 陈一典 摄 |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一典 意大利博洛尼亚当地时间2016年4月4日,曹文轩摘得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国际安徒生奖”,实现了华人在该奖上零的突破。8月21日,在珠海参加南国书香节的曹文轩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当时现场十分热闹,周围都在欢呼雀跃,但我的内心却十分平静。宣布得奖的那一刻,我仿佛变成了一个局外人、一个旁观者。我在仔细打量身旁的人如何跳、如何笑,直到一个工作人员从背后戳了我一下,示意我该上台了。” “我的时间表永远是3:7” 曹文轩对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喜忧参半。他一方面看到一群年轻的非常有才气的作者涌现出来,却又看到相当一批年轻作家连基本功和功课都没做好。太多的作家被能量强大的商业化市场所吸引。“他们迷失了方向,迷失了文学应该走的方向”。 “我从不反对有些人拿儿童文学去做其他事情,但是这要想走向世界绝无可能。”他认为,要加强文学的基本功,唯有通过阅读。人类所有的问题都将通向阅读,所以他到处讲:悠悠万事,阅读为大。“我的时间表永远是3:7,三分时间写作,七分时间看书。很多人写着写着就像一团火慢慢地熄灭了,是因为他的阅读停止了,这个人一直都在靠经验在支撑。然而写作到最后拼的都是知识,知识才能把一个人从前的生活经验全部照亮,它本身也是创作素材的一部分。也将变成一个人的经验。” 曹文轩说他一直在讲中国故事。“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讲的故事肯定是中国的,我不可能讲柏林的故事,对吧?”他笑道,“尽管题材是中国的,但主题一定是人类的,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故事可能因久远而淡忘,人与人之间也会有不同的认知,但人性的话题是永恒的。“它是一张通行证,好像人性从有人类那一天开始就没变化过,对吧?” “我的背景是北大与水乡” 曹文轩曾对“背景”颇有研究。他打了一个比方:假如有那么一个人突然走向了我们,倒也平平常常,并未见有山有水。但如果有人对这个人的底细却有所了解,说道:“这个人是有背景的。”于是,人们再去看这个人时,就用了别样的眼光——仿佛他不再是他了,他加上背景,所得之和,却要远远地大于他。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本不应该把他的背景计算在内,然而在具体计算的时候,却一定会加上背景。“一个人值多少钱,应是一个常数,但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的却是一个个量大无穷的变数。” 有一天,曹文轩发现自己也是一个有“背景”的人。他的背景便是北大与水乡。 1954年1月,曹文轩出生于江苏盐城,苏北水乡的成长背景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在盐都区学富镇中兴街道的周伙村,是曹文轩生活了近20年的老家。“出门三里,要走五座桥”,水乡既是他的生活经验,也是他的小说背景,培育了他的审美,涵养着他的性格,也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叙事方式与情感表达。曹文轩本次携来珠海的新书《石榴船》便取材于他的童年所见: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苏北水域上生活着一群船民,他们靠水运为生,以船为家,他们的孩子无法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后来,当地县教育局派来一位优秀老师,于是,船队就有了驳船上的“水上学校”,船上的孩子便有了和父辈不一样的成长,一个个因教育而蓬勃成长的生命让读者感受到了浪漫而传奇的色彩,就像曹文轩的成长历程中所看到的那样。 1974年,曹文轩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录取,后转入中文系学习。毕业回家待了一年准备开始创作之时,又被母校请回留校任教。“在家待的一年时间,北大中文系每月都给我寄工资,就是为了等我回来。”当曹文轩的背景增添了北大时,他忽然感到了力量,犹如融入浩浩大海的涓涓细流,它成了大海的一部分,也觉得有了海的雄浑与力量。 曹文轩又讲了一个故事:一次他曾到北京紫竹院附近吃饭,当他大快朵颐完毕准备起身买单时,突然发现自己忘带了钱包,浑身上下、里里外外竟摸不出一分钱。“汗如雨下”之际,曹文轩慌忙向老板说道:“我是北大的。” 老板与店员既从他的眼睛里看出了诚实,也听到了“北大”这个字眼,随即换了另样的神情。老板说道:“先生,没有关系的,你只管走便是。” “一路上我都在想:谁给了我‘身份’?北大。我永远无权骄傲,有权骄傲的永远只能是北大。”水乡和北大是读者能从他的作品中领略到的纯净诗意,从那悠然从容的叙述中感受到力量的原因所在,也是他的“背景”。 “如果你在珠海,那珠海便是你的背景。它是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城市,这里曾经是大片沙滩和荒地,现在高楼林立,许多人涌入珠海,建设珠海,令它成为了一个移民城市、宜居城市。我一直觉得一个在水边的城市是一个很有出息的城市,这个世界很多有名的地方都在水边,水十分重要!” 儿童文学为人类提供优良的人性基础 20世纪80年代,曹文轩在中国最早提出的一个观点是儿童文学作家是未来民族性格的塑造者。“当时儿童文学文坛震动很大,但一个人无论什么观点都离不开当时的具体语境。”他讲道,“当时我们在全面反思我们的民族性格,这个口号是针对当时我们教育的,那会儿我发现我们之前的教育是有问题的。但时过境迁,如今我已经更新了我的观点——儿童文学为人类提供优良的人性基础”。 “见证发展之后,我将民族推升到全人类的人性当中,将儿童文学放归它应该安睡的地方。”曹文轩继续说道,“在我的作品中,既有纯美的文风,也有真实的苦难。这两个维度是并立的,既交相辉映,又融为一体。我在作品里所追求的思想深刻性以及审美价值,它们始终被放在一起。我经常开一个玩笑: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个开心的是他,第二个开心的便是我。我始终认为中国文学的水准便是世界文学的水准,不论是谁获得任何国际性奖项都是在印证这个观点。” 在那片苏北水乡中,桑桑第一个找到了秃鹤。桑桑是《草房子》中曹文轩以自己为原型进行加工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也是全书的主人公。秃鹤正坐在小镇水码头最低的石阶上,望着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桑桑想着自己是个英雄,是个了不起的人,走步时,要大步流星,头要高高地昂着,望着天空,天空有云,把自己想成是个能够腾云驾雾的人。如今,已经站在云端的“桑桑”用一束束光,照亮一批又一批孩子的童年来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