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中学新貌 |
凤山书院现存的一段院墙 受访者供图 |
香山县志记载凤山书院创建时间 受访者供图 |
凤山书院立体图 受访者供图 |
凤山书院大门 受访者供图 |
和风中学校园一景 受访者供图 |
金山书院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 |
古校牌匾 受访者供图 |
文/羊城晚报记者 钱瑜 图/羊城晚报记者 陈一典 郑达(署名除外) 珠海前山中学的校园里,不时传来琅琅读书声。这所珠海市办学最悠久的中学,前身是凤山书院,其历史可追溯到1754年;在珠海市斗门区,和风中学的校园里仍保留着“和风书院”的遗存,这所已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老学校正深挖文化内涵,开拓办学新局面。 香山自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县后,掀开了教育发展的序幕。明清时期,香山县的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珠海地区形成五大书院,分别是翠微的凤池书院、前山的凤山书院、斗门的和风书院、下栅的金山书院及三灶的三山书院。 据康熙《香山县志》卷六记载:“香山称海滨邹鲁,自有明以来,名卿辈望,虽盛衰不常乎,而诗书弦诵之风,至今不绝。诗书弦诵之风不绝,而他可无论也。”教育之兴起,改变了珠海地区教育落后的局面。据统计,明清时期珠海地区科举颇盛,走出了9名进士、75名举人,同时名人辈出,成为地方文化兴盛的一个见证。 “自设县立学校”掀开教育序幕 远古时代的珠海地区,只是珠江出海口伶仃洋上的海岛,人口稀少、经济落后,教育发展滞后。秦统一岭南后,除了大力推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外,也相应实施以儒学为主体的文化教育。到了隋代,朝廷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至唐代科举教育体制已较为完善。到了宋代,国家开科取士,大力兴办州县学,选拔和培养人才。 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广东运判徐九思采纳香山进士梁杞请求,向朝廷请求立县,虽然没有得到批准,但是在香山镇增设寨官一员。梁杞是宋庆历六年(1046年)登进士,授连州司理(主理狱讼官)。在任秉公审判案件,得吏部官员赏识,晋升桂阳令。据民国时期的《香山县乡土志》记载:“香山县立县之前,延福里人梁杞已以好学通经著称。宋仁宗世,自设县立学校,士习翕然称盛,与他州相颉颃。” “自设县立学校”之举,揭开了香山教育的序幕。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镇提升为香山县,香山县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根据《珠海简史》记载,香山县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设立后,被朝廷列为下等县,南宋时全县仅建有儒学一所(注:在我国古代,京师有国子监,府、州、县有儒学,乡村有学塾),义塾与私塾均极其有限。而毗邻的番禺、顺德等县,在教育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到了元朝,由于香山邑民均属于南宋遗民,等列第四,社会地位最低,科考、任职受到严格限制。 学风兴盛办起“五大书院”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香山教育创造了新条件。在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以前,儒学为香山县唯一的学校。到了乾隆年间,香山境内掀起兴建书院、学塾的热潮,恭常、黄粱二都(今珠海地区)也不例外。 说到香山教育的发展,不能不提到一个人——彭科,他堪称香山历史上对地方兴学卓有贡献的官员。乾隆十六年(1751年),彭科任香山知县,“善俗宜民,尤以育才为务”。明清时期,香山境内有九大官办书院,包括丰山、榄山、鳌山、旗山、桂山、东山、凤池、凤山、金山,九所书院中有七所是由彭科倡建。 位于珠海地区的凤池书院、凤山书院、金山书院皆由彭科倡建,且皆是在1757年倡建的,颇具壮举。 凤山书院的前身是凤山社学,一开始只有民间义学性质。乾隆十九年(1754年),广州府海防同知魏绾联合附近十三乡镇的人士筹办了一所凤山学社。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在香山知县彭科的提倡和县丞魏绾的主持下,凤山社学改名为“凤山书院”。凤山书院落成后,设立山长主理院务,第一任山长由县丞魏绾兼任。 同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香山知县彭科倡建了凤池书院,也就是今天珠海翠微小学的前身。依然是在当年,在彭科的提倡和县丞魏绾的主持下,在珠海下栅墟建立金山书院。 光绪二年(1876年),黄槐森(斗门荔山乡人,曾任云南巡抚、广西巡抚)在丧母回乡服孝期间,为消除积弊、振兴邑内文风,设黄粱都和风书院。但这所书院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立的黄粱都乡学、道光二年(1822年)建立的澄澜书院、咸丰八年(1858年)由澄澜书院更名而来的“凤岗乡学”。 而据道光《香山县志》记载:“三山书院在三灶春花园,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乡人周廷安等倡建。小榄胡扬廷捐南涌田一十亩。” 成效斐然培育众多人才 珠海地区的五大书院由于是官办性质,其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县府拨给一定办学经费和学产予以支持;二是民间筹集和乡梓捐助。相对而言,办学经费较为充裕。例如凤山书院开办后,香山县公署几次从县属公产田中拨给书院若干田亩,部分热心办学的士绅也不时捐款。到了光绪年间,凤山书院已有学田二百四十余亩,书院经费充足。十三乡镇子弟,凡有志求学者,均可前往修业,家中困难的学生每月还可以领取“膏火费”龙洋二两。 珠海历史名人研究会会长吴流芳介绍,金山书院的创办经费,除县里拨给部分款项和学产外,主要来自官塘、淇澳、鸡拍(今鸡山)等十二乡各族祖田按亩数抽捐集建。建校未足的经费,“议入神主附祀,乃得卓、佘、钟、邓、唐、卢六族入生银三佰伍拾两,俾清其账项”。后又得到百子会、养成会、同祖会银千余两,买下义兴围沙田220亩、各处税田50多亩为校产,作为书院的教学经费。由于书院经费充足,不仅为求学者打开方便之门,每届科考、岁考、乡试,书院赴试的员生,还可领取伕马费用。书院还实行奖学金制度,对学生中学习优秀者给予奖励。其中“课文格赏”最高赏银四毫,最低赏银一毫。“诗格”最高赏银一毫半,最低赏银五分六厘。其次,会试中进士者赏银一百二十两,乡试中举人者赏银六十两,中秀才者赏银十五两。 官办书院的兴办,促进了珠海地区教育的发展。据统计,明清时期,珠海地区共有进士9人、举人75人。这一时期,珠海地区名人辈出,开近代人物群星灿烂的先河。珠海前山中学(注:前身为凤山书院)副校长曹慧珊介绍,凤山书院创建之后,改变了整个珠海地区鲜有科举人才的局面。在它创立的147年间,先后总共培养了4名进士、15名举人,鲍俊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鲍俊于道光二年(1822年)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其殿试卷子进呈御览,获道光帝赐以“书法冠场”四字的褒扬。鲍俊曾授翰林院庶吉士,后调刑部山西主事,候选员外郎、即用郎中。“鲍俊也是一个书画诗全才的人,最后成为岭南地区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曹慧珊说。 和风书院培养的才俊还有杨朝安,他是清嘉庆己卯(1819年)科会试第37名、殿试三甲第八名武进士,授蓝翎卫士、浙江金华营都司、处州镇游击将军;曾望颜,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举人(1819年)第160名,道光二年(1822年)殿试二甲第十名进士,曾任顺天府尹、陕西巡抚和四川总督;吴志韶,清光绪癸巳(1893年)科钦赐举人、甲午(1894年)科进士,钦赐翰林院检讨。 历经沧桑而影响深远 时光流逝,这些书院历经沧桑,但其影响依旧深远,不仅有助于后人了解古代珠海地区的教育发展,也对当下珠海教育事业的开拓有重要启发意义。 凤山书院于同治八年(1869年)和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行了两次整修,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名为凤山公立小学堂(惯称恭都学堂),成为从尊孔读经到兼学科学文化的重大转折。其后又先后经历凤山中学、五区二中等发展阶段,后定名为前山中学,成为当地一所地理环境优美、设施设备先进、师资力量雄厚的中学。曹慧珊介绍:“学校的升华广场种植了六棵秋枫树,秋枫树的树冠蓬勃茂盛,树干笔直,寓意要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一名正直、正义、奋发向上的社会人才。” 和风书院历经数次易名,今是珠海市和风中学,文脉相承,为当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学校明确了“文化立校、实干兴校、特色强校”发展方向,提出“和谐至善,风雅存真”的文化主张,力求深挖260年办学赓续积淀的文化精神,以实干务实的作风,走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向市内外、省内外兄弟学校学习,持续深化课改,进一步凸显办学特色。 金山书院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改为“中山县第六区岐山初级中学”,抗战时期停办,一度空置。新中国成立初期做过税务所、粮站,1978年改建为粮食储备仓库。金山书院是为香山县乾隆年间带有官学性质的九大书院之一,2011年11月被公布为珠海高新区不可移动文物,2012年7月被公布为珠海市不可移动文物。目前,金山书院是乾隆年间香山县九大官学书院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物,是研究香山地区早期官学书院办学的实物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