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小小“盒仔茶” 药香传万里

来源:羊城区域     2024年03月21日        版次:ZXA10    栏目:    作者:陈卓栋、朱强、唐景华

     霄南村的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生产车间

     “盒仔茶” 药香传万里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朱强 唐景华

  

  江门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内,有一座不起眼的建筑。每个工作日的白天,阵阵中药香气从建筑里散发出来,经过的村民也习以为常:“那是‘盒仔茶’的味道!”记者近日采访时了解到,这里就是鹤山市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的生产车间。在这里,每月都会生产2000至3000斤的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发往香港市场,俨然已成当地“百千万工程”的亮点。如今,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也被誉为鹤山“三宝”之一。

  

  北人后裔南方施药

  

  据介绍,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与霄南源氏族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霄南源氏始祖是北魏鲜卑族名将源贺。从北魏到北宋,源氏一直在中原地区定居生活。南宋年间,因躲避战祸,源氏逐步南迁,其中一支于13世纪定居在龙口霄乡(今鹤山市龙口镇霄南村)。相传,当年源氏祖先南下途中,为了适应南方高温潮湿气候,配制出消暑解毒药方,在族人中流传。正是此配方,为数百年后源氏后人研制“盒仔茶”(甘和茶)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初,源氏族人源吉华父子以 “源广和”为品牌售卖颜料在佛山打响了名堂,后来抱着积德行善的善念,在瘟疫当道时,参照祖传配方研制药茶,并在当地施药济世,成功击退了瘟疫,受到了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鹤山源广和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源子文介绍,源吉华父子遵循中医“药膳同源防未病”的理念,经过请教名医和反复研制,以28种中草药熬成药汁,再以青毛茶吸药汁,经九蒸九晒,制成即冲即饮的药茶,并在当地施药济世。因药茶用纸盒包装,当地群众俗称“盒仔茶”,并一直流传至今。

  清光绪戊戌年(1898年)春夏间,岭南一带发生瘟疫,源氏族人赠饮送药,以盒仔茶救治了很多人。当时,南海狮山孔敬慎堂的父老赠送了一块牌匾,写着“甘露和风”四字,赞颂盒仔茶“立起沉疴,百发百中,救治多人”。由此,“盒仔茶”定名为“甘和茶”。

  

  “九蒸九晒”得“甘和”妙品

  

  记者在霄南村采访时,品尝了甘和茶,只觉苦中带甘,入口甘凉,慢慢品尝后,喉咙非常舒服。

  源子文介绍,甘和茶选用茶株中最顶部分的嫩叶“青毛茶”为原料。茶叶幼嫩未定型,容易吸收药汁,制成的叶身曲卷硬挺,色泽浓黑,药香弥漫,茶汤色泽深褐,香味介于茶与药之间,浓茶的甘醇中还能感觉到回甘。

  甘和茶的制作技艺讲究“九蒸九晒”,将各种药材按比例配好,煲两次,然后将药汁洒到茶叶上,等茶叶吸收药汁后,再将茶叶放在晒棚用猛烈阳光晒干,如此重复九次。茶叶性温,药汁偏凉,两者刚好中和。据制茶师傅介绍,因为历经“九蒸九晒”,使得甘和茶不寒不燥,既有一定药效,又可作日常茶饮,备受欢迎,以前的酒楼除了普洱、寿眉,盒仔茶同样可作选择,可以想象当年的流行程度。

  

  小村里亮出特色品牌

  

  据悉,1906年,源氏族人在广州市兴隆中街二号开设盒仔茶(甘和茶)广州分店,同年也在中国香港上环苏杭街120—122号开设香港分店——源广和号,1923年乔迁到乍畏街(苏杭街)112号至今,古方古法的甘和茶一直发展至今。百余年来,“盒仔茶”(甘和茶)也成为粤港澳民众预防感冒的妙方。

  2017年,龙口镇邀请香港乡亲源乐明回乡创立鹤山源广和食品有限公司,在霄南村生产“源广和‘盒仔茶’(甘和茶)”,打造甘和茶生产基地。经过数年发展,霄南村逐渐亮出甘和茶特色品牌。源乐明说,从香港回到家乡创业,希望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带动村民就业,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为家乡乡村振兴出一份力,“未来将继续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甘和茶这个鹤山百年品牌,将广东凉茶文化推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