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方方:艺术媒介是丰富多样的 而“美育”归根到底是人格的塑造 2022年05月29日  潘玮倩

■纸墨剧场·手偶动画课程中的场景绘画。孩子们在课堂上创作四米长的水墨场景。

■课堂主题: 跨越时空的对话——王肇民和广东美术馆的孩子们。画作作者王艺丁。

简介 史方方 广东美术馆艺术发展部主任,广州市大美艺术培训中心校长。

  也许每个孩子,都拥有“一百种语言”,去观看和阐释世界的多样性。这个观点,由意大利教育家、心理学家马拉古奇提出,他认为绘画、戏剧、文字等,都可以是孩子观察和表达的媒介。“我们也有‘万语国’系列展览,它汇合了我们阶段性对儿童教育的思考”,日前,广东美术馆艺术发展部主任、广州市越秀区大美艺术培训中心校长史方方,接受了新快报收藏周刊记者的专访。她说,艺术媒介是丰富多样的,而“美育”,是人格的塑造。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1

  跨界材料的自由表达

  广东美术馆内的大美艺术培训中心,敞亮的两层空间,长年阳光灿烂。2017年至今,广东美术馆汇集该培训中心及部分幼儿园、小学创作者作品,举办过“万语国·收藏童年系列展”等不少展览,数千少儿参与,逾万件作品展出。绘画、雕塑、装置、动画、影像、新媒介等多种表现形式,让孩子的千百种奇思妙想自由表达。

  “我们并非只让孩子在一张纸上画画,更多是带着他们一起去探索这个世界。老师是引领者和导演,但最关键的,是让孩子自己发声。”史方方说。

  她同时以由余佩佳等年轻老师设计的“纸墨剧场·手偶动画”为例,解释在跨界材料融合下的创意释放。这种艺术培训,在材料上实现了跨界,造型设计、水墨绘画、布偶手作、角色扮演和场景拍摄,“践行的是‘团队’式共创,学员在老师带领下,从角色设计到剧本生成,到剧场背景及道具的绘画,到手偶制作,最终构建一个剧场。当孩子们戴着手偶对故事进行演绎,角色具有了性格和温度。” 余佩佳补充说。“孩子通过这个课程,学到的不仅是绘画的技巧、材料的运用,还有沟通、创造以及对美的领悟。”

  “孩子是真正的主角”,史方方进一步强调,“平等,赋予孩子平等学习和表达的权利,这样的教育其实最难。但我们需要营造这种‘养护’环境。”

  2

  美育是“润物细无声”

  如今的孩子与家长,已和上世纪有很大不同。史方方说,回顾她从1986年至今的艺术教育生涯,“我觉得每一代孩子的成长是不同的,存在问题也不同。现在的孩子更敏锐,眼界更宽,家庭教育也更受关注;但部分孩子会明显出现叛逆、自闭或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等状态。这时候,艺术真的是一种疗愈”。

  “孩子会把他最真实的声音、成长的烦恼,在艺术课堂上释放。有些轻度自闭的孩子,可以通过绘画恢复自信。家长也会从孩子的作品中找到以前忽略的闪光点。孩子的真实状态更容易呈现,家长的接纳也更自然,他们这种互动,我觉得充满真诚。”

  不仅是材料的接触、观察的表达,还包含了情感的沟通。

  “那么,何谓您心中的美育?”面对提问,史方方坦言,“我们做的不是美术教育,我们做的是美育。美育是人格的塑造,通过艺术媒介,培养品行。比如要求不迟到、诚实热情、专注,交流平等,这是多种品质的综合养成,也要求老师以身作则。”

  她提到自己多年前的一个小学员,如今已是全美艺术院校排名第一的罗德岛设计学院的高材生。“前段时间她设计了一条项链送给我。她说,当年我戴着‘这条’项链给她上课时的情形,一直是其记忆中的美好留存。”说起这段互动与赠予,史方方呈现一种欣然的轻喜。

  “我觉得我们是在做润物细无声的工作。”

  3

  “孩子是真正的哲学家和观察者”

  今天,家长应怎样带孩子去看美术馆?史方方提到了她的观察。“我觉得大人和小孩,在新知、新事物面前是平等的。你甚至还没有他的感知力强。孩子才是真正的哲学家和观察者。成人被太多成见框住,敏感度已经变低,但孩子不会,孩子在一个他感兴趣的作品前,会立刻用他的方式互动。”

  她提到基于广东美术馆平台,学员在欣赏经典和当代作品时的反应。“比如说展出的大师经典作品,包括多年前的齐白石、这几年的王肇民及更多个案,我们发现孩子对经典更能感知。经典一定是穿透灵魂深处,而孩子和老人都更能接近这个深处,因为他们没有了圆滑世故的‘屏障’。而我们做的广州三年展,小朋友观展时,互动是自然发生,他甚至会主动给我们解读一件莫名其妙的当代艺术作品,并解读得非常好。”

  “所以”,史方方最后说道,“我觉得成熟的、有智慧的父母,他们会懂得‘降低’自己的高度,和孩子一起,用好奇的眼睛,去共同探索这大美世界”。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