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山水实现了观照自然到内心的转变 2022年08月28日  梁志钦

■峡谷雨意 朱永成

■落雨大 水浸街 朱永成

■元 张德琪 江亭平远图卷 (局部)

■元 佚名 《平沙落雁图》卷 (局部)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朱永成:

  有关“宋元绘画精神”的话题,在行内也引起了不少热议。广州美院在继承岭南画派融汇古今、折衷中西的精神传统之余,更可追溯到宋代“格物”的世界观,而在中国画教学上,临摹宋画也成为了学生的必修课,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朱永成认为,宋代的山水、花鸟画都比较重视对生活的反映,元代则是画家对内心追求、绘画语言探索的另一个高峰。谈及自己的创作,他说,“更多地让笔墨游走于市井山林之中,让画境与现代精神共鸣。”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宋代绘画比较重视对生活的反映

  收藏周刊:经常会提到宋元绘画传统,在您眼中的宋元绘画如何?

  朱永成:回望中国绘画史,宋元山水画可以说是山水画发展的高峰,甚至代表了中国传统山水的一个顶峰。

  收藏周刊: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有何特点?

  朱永成:宋代的山水、花鸟画都比较重视对生活的反映,甚至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写生”也比较接近。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马一角”马远的作品,“夏半边”夏圭的作品,都可以认为是对生活的再现。

  收藏周刊:当时的创作方式,也有写生环节?

  朱永成:不完全是,毕竟当年的社会环境、物质条件都有限,根据各方面的史料显示,他们更多的可能是画家每到一个地方观察对象后,深刻地默记下来,因此,宋画会有浓郁的生活味道。宋代宫廷对绘画很重视,而且是绢本绘画,因此,画家创作每一幅作品都会十分认真,从而也使得画家的绘画技巧相对谨慎,不敢放得太开,所用技巧也相对单一,作品呈现出一种严谨、求稳的气息。

  讨论宋元绘画的变化时

  不能跳开从绢本到宣纸的改变

  收藏周刊:您说宋元山水是高峰,能否再剖析一下,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

  朱永成:宋画技巧不多,更侧重造型、画面布局设计。表达对象是向外的,有浓郁的现实主义味道。元代的情况则大有不同,尤其是宣纸的普及,不同的纸张吸水吸墨的情况都不同,整体的绘画面貌开始放开,可以说,元代绘画的技巧千变万化,画家的尝试也多。另外,元代不少宋朝遗民隐居乡村,不问世事,这时候多了隐逸、听琴、读书等绘画内容,有时候画面甚至传达出一种悲凉、苍茫,这些往往反映了这时候的画家开始借景喻情的人生态度。相对描摹自然的宋代画家向外取法,元代的画家则向内,取法内心。这时候开始出现随心所欲,表达心中意气。相比不少点景人物的宋代绘画,元代山水点景人物则少见,有些山水作品甚至没有人物,例如倪瓒的作品。所以,从宋代到元代,中国山水是实现了从对自然的观照到对内心的观照的转变。

  另外,我们在讨论宋元绘画的变化时,不能跳开从绢本到宣纸的改变,材料的变化往往大大影响了绘画的审美,一幅好的画,也应当是一幅把该种材料性能价值发挥到最大极限和具有深刻表现的画。

  高剑父强调面向生活

  跟宋代绘画很吻合

  收藏周刊:赵孟頫开始提倡书画同源之后,是否进一步推动了元代之后绘画的变革?

  朱永成:元代的绘画有了文人书法家参与之后,在用笔上确实更为讲究,技巧相比宋代丰富了很多,后人学习的难度也大了,对外部世界关心少了,对笔墨玩味的关心多了。因此,元代是山水画的另一个高峰,是对内心追求,绘画语言探索的一个高峰。

  收藏周刊:广美的中国画一直强调宋画的学习传统?

  朱永成:确实是,高剑父从一开始就强调面向生活,融汇古今,折衷中西,这一点跟宋代绘画的传统很吻合,因为宋画也从生活中来。而明清两朝的绘画跟生活则差距太远。

  追求世俗现实与笔墨形式的结合

  传统人文情怀与当代精神的和谐

  收藏周刊:您曾在澳洲留学学习视觉艺术,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画,感觉如何?

  朱永成:从视觉艺术的要求来看,中国画的笔墨表现确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何让中国画走进国际艺术之林,让国画形式为世人所接受。这需要我们几代人不懈的努力。从艺几十年,特别是澳洲留学的四年及多年来对世界各大美术馆的考察与学习,深深受困于写意国画在表现形式的诸多限制和无能为力。特别是由于审美和评价体系的原因,在不同程度削弱了国画作为视觉艺术的效果和地位。长久以来,在文人画和官本位的主导下,中国画从审美需要逐渐变成仕途升迁的阶梯或文人聊以自娱的笔墨游戏,而以技艺精谌而闻名于世的工匠精神更是在中国画艺术中渐行渐远,像《溪山行旅图》《万壑松风图》《清明上河图》这类绘画精品却变成一幅幅令人难以忘怀的远古绝唱。

  收藏周刊:您在中国画的探索上,有何追求?

  朱永成:我更多的是追求一种世俗现实与笔墨形式的结合,一种传统人文情怀与当代精神的和谐。更多地让笔墨游走于市井山林之中,让画境与现代精神共鸣。我希望逐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当代山水画之路。

  朱永成

  人物介绍

  1962年出生于广州, 1984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毕业,1987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 1990年赴澳大利亚留学,在南昆士兰大学攻读现代艺术, 1994年回国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澳大利亚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国画协会会长,西关画院院长,荔湾政协书画院院长,广州梅社书画院副院长。

  作品赏析

  元 张德琪《江亭平远图》卷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张德琪,主要活跃于14 世纪初。此卷绘江亭平远图,为典型的“一河两岸”式构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元代是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文人画发展的高峰时期,尤其在山水画上具有特殊的成就,可以说元代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有相当重要的篇章。元代文人画更注重笔墨意趣和个人风格。强调“格物致感”,重视写意和主观情感的书法,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是元代山水画的主要特点。“一河两岸”构图是元代山水画艺术一大创新特点,是中国山水画特殊的构图方式。通常画面中有一条宽阔的江河隔开远、近两边景物,前景有坡石或枯木,远景为低平的山峦,产生一种空旷辽阔的景象。这种构图在元代十分盛行。

  元 佚名《平沙落雁图》卷

  1982年谢稚柳先生鉴定为元人之作并在卷后题跋:“其画派纯出于南宋马和之,可谓登堂噬胾。马和之画南宋以来未见有接踵继武者,此图可谓仅见,独惜其人不为世所知,稽其画笔,为明以前之作,可概见也。”

  引首为隶书“平沙落雁”四字,画卷中段至尾,200多只大雁列成雁阵,或高翔云表,或盘旋水际,姿态各异,岸边的芦苇飘渺萧瑟,令人顿觉秋声满纸。整幅画卷景致颇多,雅韵欲绝,其精熟程度,绝非凡手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