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宾素描 |
■俄罗斯光影素描 |
|
■徐悲鸿素描《狮子》 |
■关山月曾于1961年11月22日,发表了《有关中国画基本训练的几个问题》,强调中国画应直接用毛笔写生,图为他的青岛写生 |
■杨之光素描示范,1962年 |
|
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陈金章 梁世雄 刘斯奋 许钦松 梁 江 陈永锵 方楚雄 林淑然 张绍城 卢延光 周国城 李鹏程 许鸿飞 汪晓曙 卢德平 ■统筹:李世云 ■采编:潘玮倩 梁志钦 邱治 曾贵真 在艺术领域,既老生常谈,但每次都能成热点的,除了书法,就当数素描。素描本来是近现代之后,民众对绘画认识的最初概念。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画、水彩画或者版画,但他们可能会知道素描。这可能跟绘画基础从素描入手有关。群众基础较为广泛。 但是,素描代表的焦点透视与中国画代表的散点透视,存在差异,甚至矛盾,前者代表的可能是写实,而后者追求的则是写意,更成了争论的焦点。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杨之光先生在教学总结中提到国画系人物科贯彻的“四写”,就是写生、速写、默写、摹写。其中,前三项,几乎与素描都密切相关。然而,几乎同期,关山月先生则旗帜鲜明地抛出了否定“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观点,一场杨之光与关山月有关“中国画与素描关系”的论争就成了行内焦点。 有人会问,那各自画就好,为何要混在一起?这多少跟目前的招考方式有关,素描作为美术高考比较重要的竞赛方式,目前来看是最合适的。同时,通过素描训练的造型能力,也是目前普遍受认可的方式。 然而,就有那么些人,学了素描后,回不到中国画的传统创作路上,这里的中西结合和深入传统,又有了一番争议。 史国良与崔如琢都是目前国内备受关注的画家,各自在不同领域也都有自己的探索心得,然而,当他们一起讨论的时候,仍然能“针锋相对”,观点互不相让,可见,“素描与中国画创作”的关系尽管已经讨论了几十年,但至今仍然有值得探讨的价值,本次收藏周刊邀约了史国良、张绍城、梁照堂、许敦平等不同的画家、美术理论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剖析相关话题。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声音。 (收藏周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