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红明 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孙颙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外祖父是清末最后一批秀才。在担任出版社、出版局、作协负责人之前,他首先是一位作家,以描述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见长。他的最新长篇《风眼》,中心事件是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尚未形成定论,上海一家大型出版社出版一套《市场经济常识丛书》,遭上级领导严厉批评,从社长、几位副总直到责任编辑,经历着惊涛骇浪般的挣扎,如何紧急回收书款?隐秘的消息被谁走漏?到底谁是背叛者?小说在一种内在紧张之后,写出了对一代知识分子人生道路、情感和命运的拷问。
我的第一个印象关于标题。“风眼”这标题如同一个关键词,含义丰富,可供发散出去的意蕴非常丰饶。风暴袭来的时候,风眼格外宁静的瞬间,所有的力量涌动聚集,它去往哪里,会造成怎样的后果,都只能预判。正是在这样众声喧哗的时候,个人的选择和担当,尤其重要。就如小说里的主要人物,风雨欲来时,反应迅速的人退缩自保,有的人各种表态和行为,以前,我和王安忆就她的长篇《启蒙时代》做过一个访谈,当时她说了一句:好的标题,是抵达彼岸的一半。《风眼》就是这样一个标题。
第二个印象:小说的气质。小说的气质其实是由作家的气质构成的。孙颙一向以知识分子题材著称,但却一直没有触碰他最熟悉的“出版”,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没有轻易使用这方面的素材,说明我的珍惜。……我等待了很久,在脑海中耐心地孕育,等待故事与人物的瓜熟蒂落。”这部小说有浓浓的书卷气,这不仅因为孙颙描述的是被称为“杂家”的编辑,还因为这本书有一种阅尽热闹之后的安静,那种安静其实是一种坚定的存在的力量。
第三个印象:立此存照。改革开放四十年,一路走来,说是大家记忆犹深,但其实很多人,很多历程,也会慢慢地淡忘。《风眼》为经济体制改革之初那个时期的出版业,做了一个高度浓缩的“立此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