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绮丽
黄碧云,女,1961年生于香港,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闻系,曾获得香港大学专业进修法律专业文凭,于法国巴黎第一大学修读法文及法国文化课程。2014年凭借《烈佬传》获得香港第五届“红楼梦奖”首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的香港作家。
黄碧云的《盛世恋》是我对她的初印象,从这部与张爱玲《倾城之恋》十分相似的小说可以看出黄碧云欲挣脱女性写作的束缚,不局限在女性与爱情的题材中,看似写爱情故事实则反思大时代中的人们的精神失落。黄碧云的很多作品都在历史、社会、哲学、人性等层面上给予读者深刻的思考,比如《她是女子,我也是女子》体现出港人在特殊时期对自我身份的困惑、他们的漂泊感以及希望寻找精神皈依;《末日酒店》像另一版本的《茶馆》,通过不断变换的酒店管理者反映回归前的澳门日渐败落的过程;《烈佬传》《烈女图》着眼香港本土历史,关照脆弱,发现小人物的人性闪光点;新作《卢麒之死》打破小说的“虚构”,尝试以历史写小说。
因为是在多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黄碧云拥有大格局和大视野,她在文字中散发的气场足以证明她并非一个弱女子,而是一位经过岁月沉淀积聚智慧和力量的女性。黄碧云的作品善于探寻问题的本质,但不会把答案浅露于作品中,她刻意创造的距离与空白给予读者思考的空间。可以说,黄碧云复杂的童年,前卫且丰盛的灵魂,叛逆又直率的性格,多重身份与异域经历等等造就了她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这让她关注到许多香港作家不会注意的历史与人物,并且不断反思。
在创作题材方面,黄碧云一直敢于突破,在自身面对身份认同问题实际上也经历了一个从出走到回归的过程,这表现在她前期作品多写异域故事,从书写异乡漂泊行旅到后期回归香港本土历史故事。她意识到逃离并不能寻找到真正的归属感,于是转而立足香港本土叙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和文风都没有那么激烈,又经过自我反思后认同自己客家人的身份,并且“不自觉地寻根”。黄碧云对于认同方面的思考与创作能够帮助更多人设身处地了解香港,也为港人如何自处提供方向。
此外,黄碧云的“女性书写”也是她另一个较为成功的写作方向。她通过观察女性处境,从历史脉络中感受女性力量,创作出《烈女图》;穿越性别边界,即超越女性的性别而去写男性,创作出《烈佬传》。这两者不仅仅是性别的对立,更是她意图重塑女性语言的尝试。
黄碧云的语言是诗意、艺术的,正如她自己所说“以小说来写诗”,她的文字表达精准但也抽象,因为是诗化的,既抽象又跳跃。她前期的作品语言相对凌厉,也许没有多少香港作家能够写出比她更加暴烈的语言,这对于一个女性作家而言或许是她能够获得关注的原因之一。而中后期的文字则愈发收敛、平和、克制,不再那么激愤,也许是心境或是年龄的缘故,让她远离热情,阅历的积攒让她想通许多问题,不断地自我反思也让她行文更加客观理性。这时候她的语言就像是有了年份的钟鼓,沉稳地,一下又一下地冲击读者的思绪。
黄碧云很早就开始追求小说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主要体现在小说素材源于现实生活。她曾经说过,“用作品来整理自己的人生”。《微喜重行》中陈若拙就是以她哥哥为原型,这部小说被她称为写给去世哥哥的“遗书”,只是这封“遗书”他无法听见。对比其他作家对小说的虚构,黄碧云许多作品以现实为依托,在史料、新闻、口述历史等基础上进行创作。从早期《失城》中的陈路远(从新闻中取得素材),到后来的《烈女图》(根据《阿婆口述历史》),再到她2018年的新作《卢麒之死》,更是开启了非虚构写作的尝试,即根据历史资料写小说,对事件进行重新编排组合。
黄碧云小说中的真实感其实来源于生活、历史与她自身经历,这种真实感的分寸很难把握,但她率先作出尝试。非虚构文学近几年才开始从国外传入,她这部作品算是华语文学中非虚构文学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