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丰西西
到对口帮扶的基层医院实地调研,到厅局有关部门了解相关政策……今年以来,全国政协委员、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履职脚步不停。从医40余年,他长期扎根医疗最前线,始终把病人当成亲人看待,认真聆听病人的需求,甚至在非麻醉状态下接受了10余次胃肠镜检查,只为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改进检查手法,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
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刘思德深感责任在肩、使命在身。他表示,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把守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放在心头。接下来,他将发挥专业优势履职尽责,全方位守护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体验患者感受,他曾多次做“无麻”胃肠镜
从医40余年,刘思德一直坚守在消化内科最前线。数十年的积累,让他始终对业务保持着尽可能“追求极致”的要求——尽可能小的创伤,尽可能多的安全。
大肠癌被列为我国重点防控的恶性肿瘤之一,每年新发病例约40万例。胃肠镜检查是诊断胃肠疾病的“金标准”,但胃肠镜检查带来的痛苦,让不少患者望而却步。早在20多年前,还是青年医生的刘思德就琢磨着:能不能通过提升医者的操作水平,来减轻患者的痛苦?此后,他一共在非麻醉下做了10余次胃肠镜检查,真实感知了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痛苦,也透彻地辨析了哪些部位、如何操作能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
同时,刘思德还要求科室所有医生都要亲身体验普通胃肠镜(即无麻醉状态下的胃肠镜检查),“你在手术台上的感受,肯定和在操作台上的感受不一样,只有这样,医生才能真正知道哪些动作可能会让患者难受或受伤。”刘思德说。
为了方便患者舒适就医,近年来,刘思德带领团队研发了“智能胶囊胃镜系统”,患者可在家中拍片,医生远程阅片和诊断。该项目获得首届中国高校科交会最高奖项——特别金奖。
此外,刘思德团队牵头制定了国内首部《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规范性文件,提出高质量结肠镜检查评价标准。目前这一规范已经在全国60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这套诊治规范,广州市实施的大肠癌筛查项目将大肠癌患者的早诊率从5.1%提升到88.36%。
围绕民生履职,努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虽然是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刘思德已连续十几年担任广东省政协委员,他的履职调研多数围绕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展开:比如,他曾把“将消化道重大疾病防控纳入政府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写进了提案中,建议对消化道肿瘤进行大范围筛查,以实现对消化道肿瘤的早诊早治;也曾呼吁探索新型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模式,唤醒“沉睡”的专利,等等。
作为国内知名的消化内科专家,来找刘思德求医的病人络绎不绝。这些年来,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够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优质医疗?
近年来,刘思德所在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组团式帮扶省内多地的县级医院,“我们派出了有高级职称的专家驻点帮扶团队,展开巡回义诊活动,不仅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也搭建了医院之间沟通对接的桥梁,建立了双向转诊机制,为基层的急危重症患者提供转诊绿色通道。”刘思德说,这些经验是可以复制和参考的。
今年全国两会,刘思德的提案依旧关注民生话题,围绕为老百姓提供更加方便、舒适的优质医疗服务展开调研。他表示,将发挥专业优势履职尽责,全心全意守护人民健康。
记者手记
40多年如一日,他把病人当亲人
在我们采访过程中,刘思德说得最多的两个字是“病人”,这也是他从医40余年时刻牵挂的人。
坚守初心、呵护生命,这是医者不变的承诺。40余年过去,刘思德没有忘记从医时许下的誓言。从当年的青年医生,到如今的知名专家,他总是和病人在一起,倾听患者心声,把病人当亲人,尽己所能为更多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用医者仁心做群众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