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发百年书院新活力 2023年12月22日 访谈 黎存根、任海虹、肖佳妮

  黄淼章(广东省政协文化文史研究专员、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羊城晚报:为什么在有着崇文重教传统的梅州,直到清代乾隆年间才广泛创建了东山书院等有影响的教育机构?

  黄淼章:传统书院为中国古代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之地,是传承历史文脉,蕴涵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梅州第一间书院开办于宋代,由刘安世(号元城)所创,故名“元城书院”。由于梅州地处粤东山区,人多地少,导致古代梅州经济落后,客家人生活艰难,因此梅州书院的创建相对珠三角较晚。但客家人系从中原南渡而来,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客家文脉绵延,缕缕书香不断。读书是客家人谋生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考取功名,到外地去做官,从而解决本地资源不足的难题。

  到了清代,随着客家地区经济发展,梅州书院林立,还有官学、义学、社学等,私塾遍及城乡,兴学育才蔚然成风。清代梅县是华侨之乡,华侨一贯关心家乡的发展,也很重视家乡的文化教育,因此梅县成为广东五个科举发达县之一,东山书院的建设发展是恰逢其时。

  羊城晚报:为什么在不到300年间,东山书院能为梅州、广东乃至全国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甚至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黄淼章:客家人崇文重教,东山书院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清代晚期,梅州书院文化逐渐融入了社会发展潮流,承担起推动梅州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责任。清末新政推行教育改革,黄遵宪筹资对东山书院进行大规模重建。正是通过黄遵宪的改革,东山书院在转型中焕发了生机,由一个传统的儒学教育场所蝶变为近现代教育的助推地,让梅州成为岭南的人文荟萃之地,对推动客家文化传承、传播岭南文化,培养经世安邦的杰出人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辛亥革命以来,梅州走出了540多位将军、340多名大学校长(院长)、30多位院士,盛产“教书先生”,这与黄遵宪等人开风气之先的贡献密不可分。

  羊城晚报:您认为当下应该如何发展建设和利用好东山书院这一独特的文化平台?

  黄淼章:东山书院历经百年风雨沧桑,整体建筑风貌完整地保留下来,风采犹存,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作为省级文保单位,应进一步做好书院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

  东山书院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打造的广东十大岭南书院之一,迎来了千载难逢新机遇。要努力发掘东山书院深邃的文化教育资源,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兼具传统书院教育与现代教育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下,还有多种方式活化东山书院:例如,持续开展包含院校合作、文物展览、研学、书香节、特色品牌等活动,举办面向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教育活动,深度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古老的东山书院存续至今,它完全有条件被建设为最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教育景点,成为客都梅州亮丽的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