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广美毕业展盘点 科技与岭南文化的融合盛宴 2024年06月07日 秦小杰、陈艺铭

作品《竞渡》以龙舟为主题

作品《歌舞扇衫》

可爱的文创产品

不少作品包含岭南文化元素

扫码云看展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秦小杰 实习生 陈艺铭

  

  2024年广州美术学院(以下简称“广美”)毕业展于5月21日拉开帷幕,今年广美毕业展共分三期呈现1787位本科生、429位研究生对艺术世界的蓬勃好奇和他们所作出的真挚应答。绘画、雕塑、跨媒体艺术、设计、工艺、建筑、书法、美术史论、美术教育……展览涵盖了广州美术学院众多学科专业的多样化艺术探索,展现了在智能化生产方式不断更新、创新模式不断演进的当下,广美引导学生们回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以跨学科专业融合的创新思维,生生不息、知行合一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期展览已于5月29日落幕,其中不乏众多精彩看点。羊城晚报记者特地进行了梳理。

  

  岭南文化融入现代设计

  

  2024年广美毕业设计展中不乏设计师对岭南文化的深入挖掘与传承。这些作品将岭南独特的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之中,不仅传承了传统,更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美2024届景观专业毕业生张葆莹的作品《心水寻广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她通过设计打卡装置以及IP宣传希望提升水巴的关注度,传承广州水上交通传统,为城市添彩。张葆莹以“水上巴士”为设计落脚点,她告诉记者:“千年来,广州因珠江而兴旺,‘广为水国,人多以舟楫为食’。然而,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削弱了水上交通的重要性,水巴客流逐渐下降。”她希望利用广州船舶文化,以当代流行的网红打卡式旅游为设计背景,通过在旅游码头设置水上网红打卡装置,引入小型商业,吸引游客。并通过IP形象宣传,提升水巴客流量和关注度。除此以外,设计师还设计了一套表情包,希望通过新媒体社交,让更多的人了解广州的水上巴士文化。

  粤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文化的代表,是岭南人共同的记忆、乡音和乡愁。不少毕业生将粤剧元素融入了毕业设计中。作品《泮塘五秀》选取了广州泮塘地区今荔湾湖公园、泮塘路一带种植的五种水生植物:莲藕、马蹄、菱角、慈姑、茭笋为切入点并融合粤剧文化,设计了5款儿童友好型的城市家具,这个作品让公共艺术作品从当地的“风土”中自然地生长出来,从“吃喝”出发,激活当地居民的群体记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娱乐和社交需求,作为街区的亮点和特色,展现了历史街区独特的韵味和文化底蕴。

  《歌舞扇衫》也以粤剧为创作灵感,设计师杨昕妍在设计中受到了戏曲表演“唱做念打”的启发,她表示:“作品以全新的形式来体现演出中玩扇子、舞刀弄枪的场景。这件装置将演出道具进行拆分与重构,结合戏服上的纹样进行装饰,创造出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记者发现,本次毕业展展出的不少作品还融合了龙舟、广州祠堂、岭南园林等岭南文化元素。如作品《陈氏公祠·万物有灵》设计的IP形象基于广州莲塘村陈氏公祠内的视觉饰物设计。观众陈女士对展列的作品赞不绝口,她认为:“这些作品通过将传统广府元素与现代艺术语言相融合,打造出既保留传统文化特色又适应现代审美需求的产品。”

  

  关注未来与科技

  

  “未来”是此次展览的关键词。广美希望毕业生能够面向未来,成为勇于提问和积极应答的探索者。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志烨的毕业作品《人工直觉》是一件探索人工智能“直觉”演化的大型视听装置。作品将机械臂动态运动与屏幕视觉变化相结合,分析人工智能的基础框架——神经网络和机器学习,并将这些理性技术逻辑转化为视觉艺术的创作路径。作品以循环不断的实验形式,引入多模态现实数据,将其转换为叙事元素,辅以机械臂动态表现人工智能的“身体语言”,屏幕则成为窥视其意识演变的窗口。方志烨告诉记者:“作品不仅是对人工智能与意识边界的探索,更是技术与情感融合的艺术展现。它通过对人与机器、创造者与工具之间关系的再造,探讨人工智能语境下人类社会新的认知和价值伦理,激发观者对人工智能未来可能性的深层思考。”

  游戏和现实结合会摩擦出怎样的火花?记者在探展中注意到,作品《“蕃”踪难觅》将蕃坊的旧址建筑、历史事件、文物等都进行像素风游戏化处理,生成一个含有丰富蕃坊旧址、蕃坊贸易以及法律法规信息的游戏地图。其游戏逻辑参考部分ARG(交替现实)的游戏形式,实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游戏形式。设计师为游客设计了一条清晰的蕃坊旧址游径,游客可以根据地图上的路线参观旧址,同时参与“寻找失踪的探险家”游戏,通过解密游戏关卡获得更多蕃坊文化知识。设计师张雨林认为:“该作品让游客从游戏中走进蕃坊文化,将枯燥的蕃坊历史以新的方式呈现,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

  本次展出的作品毕业生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未来,他们勇于创新,将前沿科技与艺术巧妙融合,展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创意与探索精神。作品《对视》深刻探讨了“当虚拟关系入侵现实,我们究竟走向何方”的命题,引人深思;而《红林重塑》则聚焦于广东沿海红树林的分布模式,通过艺术的手法重现了这一缓慢变化的生态系统,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未来感的自然世界。

  

  艺术与现实的结合

  

  记者探展发现,广美毕业生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他们用心地将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用艺术的力量赋能乡村振兴。无论是结合阳江当地特色设计的独特方案,还是为养老院精心打造的智能巡查机器人,亦或是创新的中医按摩仪器设计,都彰显出毕业生们对社会的深刻关怀与责任担当。

  记者在城市学院的展区发现,本次展览主题是“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设计体现不同的维度与多样的视角。通过富有创意和艺术的方法,构建连接当下与未来的设计话语,探求环境设计学科新的认知、实践和发展方向,在此主题下设置的“川流不息,不忘初心”和“瑶鼓相迎,千米画廊”两个选题方向,都十分引人注目。

  广州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蔡同信告诉记者:“本次展出的作品各自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学生多次实地考察也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在地性。本次展出的毕业作品,从助力乡村繁荣、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挖掘本土文化到构筑可持续的实施路径等,综合考量了设计在乡村中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环境关系的潜能与价值。”

  广美的毕业生们同样对“养老”和“健康”这两个方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其中,毕业生龙豪轩设计了一款专为养老院设计的智能巡查机器人。这款机器人不仅行动灵活,能够高效地巡查老人的安全与健康状况,而且配备了多种功能,如识别老人安全健康信息,有效地缓解了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为养老院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一款中医理疗智能按摩产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产品巧妙地将中医按摩的深厚理念和现代按摩技术相结合,通过先进的智能化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的按摩服务,使用户能够享受到最佳的舒适体验。一位观众告诉记者:“这款不仅展示了广美毕业生在创新设计方面的实力,也体现了他们对于传统中医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今年毕业季展出了大量体现艺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实践成果。广美院长范勃表示:“在科技革命、社会转型持续加速的大时代里,在生产方式不断更新、创新模式不断演进的当下,在新质生产力对创造主体的技术、信息、知识、创意水平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我们更应思考艺术教育与人才培养该做些什么、艺术创造与学术研究该做些什么。未来是开放的,拥有千万种可能性。”

  

  链接

  

  广美毕业展的精彩还在继续,第二期会于6月5日至6月12日展出,第三期于6月18日至6月27日展出,展览对外开放,可预约看展。

  错过第一期展览的读者可扫描二维码,云游这场艺术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