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恋》中的士人情怀 2024年09月08日 品读 蒋述卓

  

  □蒋述卓

  

  十多年前经由已故诗人柳忠秧先生的介绍,我与柳恩铭先生相识。恩铭是忠秧的胞兄,但二人性格、兴趣、处事风格等截然不同,这并不影响他们二人成为我的朋友。读了恩铭的散文集《眷恋》,我被他那种十分浓烈的士人情怀和隽永的文字所感动。

  恩铭是著名的儒学研究专家,对孔子儒学开创的“仁”的精神发掘充满深刻洞见,“仁”的人文情怀自然就成了散文集《眷恋》的底色和主旋律。“仁”是发自本心的慈爱包容,这种慈悲情怀,在《村之恋》中关于“偷”的故事,对于“金松舅舅”的怀恋,以及“老虎爷爷”对孩子的慈爱上,都表现得十分丰满。即便是《儒之恋》部分带有政论色彩的文章,也处处充满着发自本心本性的慈悲情怀!

  《眷恋》承载着“和”的精神。什么是“和”?“和”就是尊重差异,“和”就是尊重不同,“和”就是尊重个性,“和”就是自由而不妨碍他人,“和”是不同文化的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共生共荣。“和”是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核心价值。

  恩铭的散文,无论是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甚至政论散文,都充溢着“和”的文化精神,比如《村之恋》的一组散文,对池塘、小河的眷恋何尝不是对自然的“和”?对小村人的眷恋,何尝不是对人的“和”?描写宠物的《豆豆》《壮壮》《妙妙》等,传承了儒家“民胞物与”的情怀,又何尝不是“和”的精神呢?

  散文不是小说,散文虽然也是创作,但不是虚构,不是杜撰。四十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诸笔端,重现了恩铭的心历和经历,表现了中国自改革开放至今的丰富多彩的风俗、风景、风气、风尚,寄托着他对过往的回望和凝视,对现实的驻足和沉思,对未来的憧憬和期许。

  恩铭的散文坚守了原始儒家“辞达而已矣”的古老传统。他的散文作品,不追求华丽,不追求绚丽,追求简洁、简练、洗练。《村之恋》唤醒了几代人对那个年代的记忆,笔触仿佛黑白照片,也仿佛水墨乡村,质朴地展示那个时代。有时似素描,有时似水粉,有时似油画,有时似长卷,有时又仿佛组画般绚烂,洋溢着清新脱俗的生命力。

  “文以明道”和“文以载道”是儒家文艺美学的核心追求。恩铭也是知名教育家,近年来专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相关性研究,他在散文中传承、传递、传播“道”,是责任也是使命。

  “道”是什么?道是与人身心合一、主客一体的生命情感智慧,与人的生命和灵魂须臾不可分离,可以分离的是知识,融为一体的是“道”。人作为道的本体,“道”始终存在于自己的身心。恩铭所传承所传递的“道”,熔铸进灵魂,融进生命,见诸文章而直击读者灵魂,达到“明道”和“传道”的目的。

  《映山红》启发我们思考数十年来语文教学走偏道路的尴尬,《慈母》启发我们思考母亲决定家族兴衰的传统命题,《棋之恋》告诉我们可用围棋去冲淡新生代日益严重的手游、电游、网游之风,《远行》让我们不由自主随着作者一起思考中国教育和社会风行流光,甚至会随作者一起思考中国教育未来路在何方。而《儒之恋》的四篇散文,作者颠覆汉宋儒学的勇气让我们感到震撼。

  散文集《眷恋》寄寓着浓厚的传统士人情怀,圆融浑厚,温和平和,真诚信实,文字质朴洗练,充满张力,值得阅读,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