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视觉中国 |
|
文/羊城晚报记者 崔文灿 实习生 刘锦鹏 幼升小前的最后一个寒假,有鸡娃的家长已“按捺不住”——记者了解到,近日,不少大型培训机构寒假开设给幼儿园大班豆丁的语、数、英学科兴趣班已经满员,而小机构开办的“幼小衔接一对一”课程也“一师难求”。 报班趁早,孩子就能赢在小学起跑线吗?这个寒假,父母育儿重点应放在何处?有小学教师和幼儿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父母而言,这个假期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劳动能力,在陪伴中与孩子共同成长,因为心理建设和习惯养成远比学习具体学科知识来得重要。 报班要趁早?效果或没预想的好 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孩子和家长面临的第一个转折点,有不少焦虑的家长生怕输在一年级的起跑线上,早早将拼音、算术和英语课程填进孩子的日程表。 提前报班学知识,就能先人一步?执教于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一年级的刘晓宇不这么看。这位语文老师曾在学期拼音教学进行到一半时,做了次小调查:有谁在入学前学过拼音?出乎意料的是,全班30多个孩子举起了手。“那为什么之前给你们提问,你们都答不上来呢?”刘晓宇问。 “很多家长关注的是孩子上过‘幼小衔接’,但学习质量以及孩子到底吸收了多少,家长其实并不知晓。”刘晓宇说,没报班的孩子可能刚开始接受慢,但只要踏实跟进教学,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最后和“上过班”的孩子是没有差距的。而一些孩子自认为老师教的都学过了,上课不认真听讲,最后反而有可能会被落下。 有家长担心:如果班里其他孩子都学过某些内容,老师上课就不教。事实上,即便一个班所有孩子都在学前学了拼音,上小学后,老师照样会从头教起。在刘晓宇看来,与其将小豆丁们推进形形色色的培训班,不如带孩子大量阅读。 刘晓宇说,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可以通过阅读得到训练,经过大量输入后,输出自然会比从前更加顺畅。不管是读文学、历史还是自然科学,阅读都是一种思维锻炼。 记者了解到,有些家长虽未提前将小学知识纳入寒假计划,但也在机构的英语课、思维课上一掷千金。在广东育儿科学研究院常务理事、IQ house幼儿园创始人杨含知看来,家长要做的并不是急着为孩子报班,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厌学。“要重视学科知识框架性的铺垫,而不是学科知识的填充。如果处理不好,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抗拒,从而影响孩子的未来学习生活以及自我认同感的建立。”杨含知说。 写作业拖拉?学习习惯没养成 幼升小,意味着孩子从基本没有压力的小朋友走向承载了期待的小学生。孩子的身份转变对父母来讲也是阶段性挑战:如何让孩子的日常常规、习惯步入正轨?在刘晓宇看来,孩子的心态要调整,父母的心理也要重新建设。 开学首日,一年级新生表现各不同——有的高高兴兴来上学,有的连校门都没进就开始泪奔。待到学习步入正轨,又有孩子出现写作业慢、做事拖拉的毛病……一些家长认为是因为孩子没有提前报班,才会什么都慢人一步,果真如此么? “这是因为孩子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刘晓宇一针见血,“一年级的知识其实很简单,我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她说,父母可以通过言语上的鼓励,让孩子提早认识到小学的变化,让孩子有心理准备。 刘晓宇建议,家长可以在作息上帮助“准小学生”适应学校的时间安排,也要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上下功夫,比如教孩子收拾书包、叠衣服以及整理个人内务,若是单纯在拼音算术和英语学习上耗费心力,那就是对迎战小学生活的理解偏差。 习惯养成后,如何在学业上提前谋划?“先要调整孩子对于小学学习生涯的理解。建议家长们为孩子准备几本有趣的上学的绘本,培养孩子对于上学和成长的期待和荣誉感。”杨含知表示,通过绘本故事的代入式教育还可以让孩子养成好的作息习惯、自理能力以及社交能力。此外,家长要做好学习空间的准备,像绘本阅读角、思维导图和挂图区域、书桌和书写区域的布置,让孩子有仪式感和自我身份认同感,觉得作为小学生非常神气。 家校合力,才能1+1>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永远是先行于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学习内容从具体生活走向抽象的学科知识,师生关系从保教走向教育,学习方式从游戏操作走向逻辑及理解,生活作息从松至紧,管理方式从他人协管走向孩子自理。刚入学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与家长的沟通,最重要的就是亲子陪伴。 杨含知建议,父母要做孩子环境的准备者、规则的维护者、成长的陪伴者。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老师在校教育孩子,父母在家更不能缺位。 刘晓宇对此持赞同观点:“有些父母忽视了跟孩子之间的陪伴,忽视了亲子关系。”刘晓宇建议,如果家长没时间陪孩子读书,还是可以陪他玩、做游戏、聊天。她希望家长多关注孩子,通过陪伴去感受孩子内心的需要。 “其实问题不在于幼小衔接上,而在于家长和孩子是否能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只有老师和家长真正配合起来,才能够达到1+1>2的效果。”刘晓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