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读沈从文《边城》有感·两篇(师生共读)——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04月30日        版次:A14    栏目:阅世初心见    作者:曾光、熊俊凯

    

  【教师品书】

  

  静水深流

  

  □曾光 广州市第二中学教师

  

  夜阑人静,一灯橘黄,柔和的光晕融着一室宁静。摊开沈从文的《边城》,湘西的景、湘西的人、湘西的情,随着那清明如水的文字一起,在心头悠悠荡漾。

  这里的水,至清,至静。“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都可以计数”,“三丈五丈的深潭可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

  这里的黄昏,美丽、宁静。天空中有被夕阳烘成桃花色的薄云,“杜鹃叫个不息”,“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

  这里的月夜,温柔、幽静。“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墨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一层薄薄白雾”。

  这里的人儿,纯粹、干净。老船夫活了七十年,把船来回渡了五十年,“他从不思索职务对于自己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大老二老兄弟俩同时爱上一位姑娘,既不因此兄弟翻脸、动刀流血,也不虚伪懦弱、“情人奉让”,而是用当地习惯认可的唱山歌来公平竞争;船总顺顺虽然因为大老的死对老船夫有心结,却仍主动帮忙操办老船夫去世后的丧葬事宜;杨马兵年轻时追求翠翠母亲不被理会,老船夫去世后代替他陪着翠翠一起生活,成为这孤女的惟一靠山;而那些过渡的路人、跑船的水手、卖肉的屠户、营业的娼妓,无不重义轻利、守信自约。

  这里的生活,和平、安静。翠翠祖孙俩相依为命,单独一户住在溪边白塔之下,每日只是拉船过日子;茶峒城里虽有驻军,但“除了号兵每天上城吹号玩,使人知道这里还驻有军队以外,其余兵士仿佛并不存在”,城里的“一切总永远那么静寂,所有的人每个日子都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人们每逢端午赛龙舟、追鸭子,中秋看月唱歌,新年舞龙耍狮、玩灯打鼓、放鞭炮燃烟花,三五十年来一直没有什么变化。每个人的每个日子都如身边的酉江水,波澜不惊,汩汩远去。即使生活发生巨变,他们依然单纯度日,日子一过去,心上的伤痛也就在“长长的白日下医治好了”。他们的痛苦是平淡的,哭泣是安宁的,一切悲欢歌哭都是那么淡然。

  但是在这样阔大的平静之下,是一片旺盛的生机。水流虽静,却滋养得两岸群山绵绵、翠色逼人,小城一带人性清明、古风犹存;生活虽静,反倒增加了人们对人、事的思索,认定各人都有分定的日子,每个人都应当不“辜负日头”,所以他们乐天知命,又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平静的生活河流之下,暗涌着无数美好、鲜活的生命。

  沈从文的文字也如同被水清洗、滋养过,如此纯粹而质朴。文言的简洁凝练与白话的自然流畅融合为一体,营造出如诗如画的田园牧歌情调,而大量具有浓厚湘西地方色彩的方言土语,更烘托出湘西的特色与民风的淳朴。

  这是沈从文文字独有的美:干净,清新,灵动,利落,一清如水,意韵深长。

  一段纯净的爱情终究没有结局,虽无撕心裂肺的伤痛,却有天长地久的悲凉。然高山不语依旧苍翠如烟,静水深流自是大美不言。

  

  【学生有感】

  

  《边城》之美,美自残缺

  

  □熊俊凯 广州市第二中学高三(8)班

  

  “到了冬天,那个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或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这就是《边城》的结尾,与全文的基调一致,给人一种平淡、清丽、悠远甚至有些仓促、简单的感受,让人疑惑这个结尾是否残缺?但合上书本,细细品味,便能领悟到其中一些耐人寻味的边城之美。

  《边城》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残缺。

  如同维纳斯雕像一样。维纳斯令天下人倾倒的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它的断臂所带来的无穷想象;而彩云遮月之所以让人惊叹,也正是由于它的半遮半露,虽不能一睹为快,却又不忍舍弃。《边城》也恰恰因为这种令人遗憾的结局,让它变得更加耐人寻味,更添风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天下所有人都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正因如此,人们才希望翠翠与傩送能两情相悦、理所当然地生活在一起。但是倘若如此,那么这个故事就如同言情小说一样俗套,难以让人产生余音绕梁的独到感受。

  试想,如果傩送不去流浪,他们真的会幸福吗?傩送既有对哥哥的死的愧疚,又有对翠翠的依恋,左右两难,留下来自然无法好好生活。翠翠不谙世事、纯真善良,无法了解傩送的复杂心理,长此以往,他们的生活只怕不会再幸福,彼此反而会更加疏远。作者并不想画蛇添足,让圆满的故事出现一个不圆满的结局。或许无论等多久,那个人也不可能回来,心中的芥蒂也不会消失,他们会感到心痛,但留下的是遗憾也是依旧存在的彼此欣赏。难道这个结局不圆满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种残缺的美,比其他的美更加明艳动人。

  很多读者都想知道,傩送最终会回来吗?在我看来只怕不会。与翠翠母亲的爱情相比,翠翠与傩送甚至不曾真正相爱过,这难道不是一个十足的悲剧?这个事实令人痛心,作者更是难以续笔。如果他回来了,故事或许就变得十分俗套。作者选择不让故事以大团圆结局,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我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或喜或悲——这种残缺就是最美的结局。

  每本书都有自己别致的美,而《边城》选择了残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