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自古以来就无所谓“专业书家”。王羲之不是,颜真卿不是,苏黄米蔡也通通不是

业余书家的专业书论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1月07日        版次:A06    栏目:评骘    作者:刘登翰

    

  

  □刘登翰

  

  非常时期,避疫宅居。偶从网上读到陈文岩君与秦岭雪兄互论书家的微信,一诗一文,一唱一和。诗为绝句,文为短章,信笔写来,文采斐然,乍读颇有惊艳之感。最初似为偶作。网上飞鸿,联翩不绝,忽忽两月,竟得四十余篇。所咏书家,自王羲之至当代启功先生,纵贯一千七百余年,跨越晋以后唐宋元明清乃至近代历朝各家,皆中国书法史上留有声名的一时之选。赞咏评骘,言简意深。串连读来,仿如一部由历代书家缀连而成的中国书法史的剪影。

  这是一部非“专业”书家所作的十分专业的精彩书论。

  陈文岩先生系香港名医,毕业于英国皇家医学院,获医学博士,返港后任教于香港大学,曾七任香港肾科学会主席,亚洲器官移植学会创会秘书长,为北京医科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多所名校客座教授。然而文岩先生却自幼喜好诗词,自中学时代就吟咏不断。主张严律宽韵,去陈腔,抒胸臆,遣字用词每有新意,已出版诗词集八部;又好草书,颇得明人神韵。

  秦岭雪先生虽出身中文专业,然于上世纪70年代初移居香港,家族环境所致,下海经商,创办企业,逾四十余载,企业和贸易,都做得活色生香。然他却从未忘却自己文人本分,在他办公室里,置一大书桌,上列笔墨纸砚,每日上午处理商务,下午即伏案日课,一般生意交给员工打理,是一个罕见的洒脱老板。他自少年时代就好读书,博学强记,尤喜诗词,古体新诗皆擅。二十六岁时曾以一首千余言的长篇歌行《蓓蕾引》,咏现实人生一桩情爱悲剧,誉满乡梓。扺港后出版《明月无声》等新诗集五部,一册砖头般厚的《石桥品汇》,谈诗说文,论书评画,已出版《秦岭雪行草司空图廿四诗品》等书法集三部。

  如此两位先生,专业乎?业余乎?

  就书家言,自古以来就无所谓“专业书家”。王羲之不是,颜真卿不是,苏黄米蔡也通通不是。文字只是一种载体,为记录文献、承载思想、抒发感情和人际交流所用的一种实用性工具。如今所见的前贤碑帖,都是他们实用中的遗墨。字有优劣,因此书有法度,此即为书法,讲究如何用笔用墨,在实用的同时表现美感。古代能书、善书者频频,但无人仅以“书”立“业”。他们偶留遗墨,后世人观之,淡化实用,崇其美感,才视为艺品。书画虽言同源,但二者不同在于:书是实用第一,画则审美为先。书法成“家”,或许很早,一种称谓而已。但“书法家”成为一种职业,可以谋生,甚至卖大钱,求高升,则在近代以后。

  随着书写工具的改进,由软笔而硬笔而电脑,至今日,毛笔书写的实用功能已大減退,审美几乎成为唯一。体制的推动,于弘扬传统名下,派生许多功利。趋者若骛,反倒鱼目混珠,挂羊头卖狗肉者充斥。吾称两位先生此作为“一部非专业书家的十分专业的精彩书论”,既为两位先生的博识广学感佩,也盼能将先生与那些以“专业”作假的书家们区别开来。

  中国书法是一种抽象艺术。从造字最初的象形开始,就是对物的抽象,在此基础上延伸的指事、会意、形声,则是对抽象的再度抽象。篆隶行草,汉字书写的演变史,也是中国文字不断抽象的发展史。书法作为汉字书写的艺术,横竖撇捺,提按顿挫,每一笔都渗透着书写者的个性、情感和书写中的即时状态。认识中国文字容易,但欣赏中国书法,则是对一个人抽象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的检验。评说一幅作品,无法像化学分折那样,一丝一厘,毫分明晰。

  书法批评是一种印象式批评,或曰意象化批评。论书者三要,首先是对书作乃至书家、书坛的整体认知和感受,再是对具体作品的微观分析和评骘,三是批评语言的意象化表达。这是论书者的境界、识见和功力。一首七绝二十八字,一则短章一二百字,却尽其叙事、抒情和议论的功能,在似言不言之间,象外生意,让你从诗意的形象中,既动情也悟理。陈文岩和秦岭雪两位先生的《微信论书家》,正是这样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