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对事业的痴迷,对国家的忠诚,对家庭的愧疚,对亲人的思念,这种内心的撕裂感,来自人的共性情感

在日常场景交织中展现宏大主题

来源:羊城晚报     2021年11月07日        版次:A06    栏目:舞台    作者:李德南

    

  

  □李德南

  

  话剧《深海》是近年来难得的一部佳作,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故事原型。黄旭华出生于广东汕尾市,为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三十载,以毕生之力为核潜艇研发事业默默奉献。《深海》以他为中心,讲述了他如何历经抗战逃难、新中国成立前夕参与地下工作、接受核潜艇任务后突然面临苏联专家撤走、“文革”时期落难、三十年难以回家探母等一系列坎坷磨难,始终咬紧牙关,矢志不渝,终于将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送下水的故事。其中,1988年,中国的第一代核潜艇在南海展开首次300米的极限深潜试验,当时担任潜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本着科学的求真精神,也为了鼓舞士气,亲自登上核潜艇参与试验。话剧《深海》不仅展现了深潜这一过程的紧张,也展现了黄旭华内心世界的种种丰富与复杂。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表现上,《深海》坚持了历史化的原则,也就是把人物放置在他所生活的时代中去进行塑造和表现,放置在他的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中去进行塑造和表现,在社会历史生活的景深中去反映人物的性格。这使得人物的形象具有典型性,也具有历史的深度。由此,观众们在观看《深海》时,可以既理解人物的选择,理解他的精神深度和精神高度,也会部分地理解人物所置身其中的历史和时代。

  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的作品,《深海》在表现手法上有几点的处理颇为成功。

  首先,这部作品在处理宏大题材时,始终不忘日常生活的场景,把黄旭华所面临的科研、亲情、爱情相互交织的情景加以综合表现。这几个方面,既是剧中人物所遇到的问题,也是人物性格得以展现的场景。《深海》的导演黄定山曾说过:“我在导演之初就确立了全剧‘可信、可亲、可看、可感、可敬’的戏剧美学要求和导演处理原则,即从人的情感角度,窥探人物内心。在隐姓埋名的三十年里,黄老对事业的痴迷,对国家的忠诚,对家庭的愧疚,对亲人的思念,这种内心的撕裂感,来自人的共性情感,而最终揭示弘扬人的精神境界和时代风貌,在这里,可敬是宗旨。”

  在艺术表现上,《深海》还有一个突出之处,那就是运用了很多电影的表现手法。《深海》的片头部分,主要采用电影片头的表现形式,并且它的音乐和画面带有一种现代感和紧张感,能够将观众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住。《深海》的正剧部分也突破了传统舞台的限制和表现方式,运用电影的手法营造出开阔大气、衔接自然的艺术效果。

  除了创新性地引入电影的表现手法,《深海》也使用了戏剧的经典表现手法:少讲述,多呈现。《深海》剧作情节的发展,还有人物性格的表现,多是通过演员的互动和表演来完成,很少使用画外音之类的表现形式。戏剧是综合的艺术,一部好的戏剧作品,离不开编剧、导演、表演、舞美、作曲等方面的密切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削弱作品的表现力。在《深海》这部剧作中,几大主演高超的演技,深厚的台词功力,还有对角色的内心世界、个性的贴身理解,对表现人物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繁简得当的舞美设计,还有象征潜艇的椭圆形空间的利用,也给演员表演、人物刻画营造了相宜的氛围。内含深情的音乐,对剧情的展开,对气氛的渲染,还有对意境的营构,等等,都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