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地方文献整理出版成区域文化“标配”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4月13日        版次:A08    栏目:文脉现状    作者:

     《韶关历史文献丛书》内页

  

  省内成果迭出 接续明清遗风

  

  近年来,广东地方历史文献的整理出版声势浩大,成果迭出。广东先后推出《广州大典》《中山文献》《东莞历史文献丛书》《茂名历史文献丛书》《韶关历史文献丛书》。《东莞历史文献丛书》也将在今年推出第二辑。

  这些丛书皆为当地史上规模最大的地方历史文献汇编出版。其中,2005年启动、2015年出版的《广州大典》,收录了清代中期广州府所辖地区以及香港、澳门的珍稀文献凡4064种,编成520册,是近年大型古籍地方文献丛书整理出版的成功案例,为广东地方文献的整理出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起到示范作用。

  倪俊明表示,大型地方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已然成为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甚至成为体现区域历史文化的“标配”:“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而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则为地方文献整理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保障。”

  岭南地方文献整理出版有着悠久的历史。广州古代汇辑刊印古籍地方文献,兴起于明代中后期。降及清代,由于朴学兴盛,整理文献进入鼎盛时期,阮元创办的学海堂和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局两大刻书机构出现,广州刻书蔚然成风。

  民国时期,广州承接广雅书局刻书余绪,设立广东省立编印局,续印大批古籍地方文献。抗战时期,李汉魂、叶恭绰、简又文策划整理《广东丛书》,以保存珍贵广东地方文献。

  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州先后整理出版《广东地方文献丛书》《岭南丛书》等大型古籍地方文献丛书,为传承岭南历史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从全国视野看,十几年前,地方文献整理汇编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东部省份。近几年,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西部省市也纷纷加入其中。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珍视和保护,时不我待。

  

  影印珍藏古籍 线上通达四海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地方文献承载着人们对故乡的记忆,涵养着千百年地方文化的根脉。一部又一部根植于乡土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相继出版,唤起无数人的乡愁和文化记忆。在倪俊明看来,一个区域、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精神,往往浓缩在该地域的文献典籍中。

  正如民国时期主持编纂《四部丛刊》的张元济先生所说,丛书有“七善”:“简而言之,一可传播众人,二可保存真迹,三可择优取精,四可方便查寻,五可便于携带和阅读,六可适于收藏,七可促进流通普及。”

  倪俊明称,为加强古籍的“再生性”保护,这十多年来整理出版的大型广东地方历史文献系列丛书,皆采用影印方式出版,通过文献载体的转换,最大限度地保留古籍的原貌,保存乡邦文献的“原生态”。这可以使人们通过新版图书阅读大量珍贵古籍善本,而不必翻阅文献原件,为古籍文献的珍藏提供了“静养”的条件和环境。

  倪俊明表示,未来还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逐步建成全文数据库:“很多年前,古籍文献的查阅读比较困难,尤其是珍稀文献。(数据库)将大大突破原古籍地方文献收藏与使用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