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脉案例·韶关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4月13日        版次:A08    栏目:文脉案例·韶关    作者:

  笔耕韶州旧事 赓续名邦文脉

  

  4月1日,《韶关历史文献丛书》(以下简称《丛书》)首发仪式在韶关举行,《丛书》广泛搜集整理海内外文献,全面梳理挖掘韶关地方传统文化,对“韶文化”的整体发展脉络进行系统勾勒。

  韶关,地处五岭南麓,扼守南北交通之要塞,南雄梅关更是被誉为“岭南第一关”。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交汇,历史与现代文明在此碰撞,孕育出开放、包容、多元的“韶文化”。

  作为韶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程,《丛书》全书55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韶关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影响力最广的出版项目,由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共同组织编纂,广东人民出版社于2022年1月出版。《丛书》几乎汇集了民国以前传世的各种历史文献,为韶关文献之集大成者,堪称广东地方文献整理与岭南学术研究的最新重大成果。

  广东开放大学党委书记、《丛书》主编刘启宇表示,作为一部地方性的历史文献丛书,它集中反映了1912年以前韶关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历史地理、文化教育、习俗民情以及自然资源状况,是极为重要的第一手材料。

  广东省政府文史馆文史研究院院长、省社科联原主席田丰认为,“韶文化”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一个连接点,《丛书》的出版是研究“韶文化”的一个非常厚实的基础工程:“(建议)在此基础上深化研究,重视历史文化的活化和利用,推动‘韶文化’进校园、进教材,以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和历史通俗读物让韶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广罗珍稀文献 尽显人文底蕴

  

  古籍地方文献的整理出版,向非易事。多达55册的《韶关历史文献丛书》何以能在短短两年多成功出版?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研究馆员倪俊明和古籍、文献史料打交道几十年,是此次《丛书》出版项目的牵头人和负责人之一。据他介绍,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广东就已非常重视地方文献的整理保护工作,并于2004年前后启动对全省古籍的盘点,在漫长的探索中逐渐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制定体例、编纂目录、版本校勘、分类编排、征集文献、扫描校对、整理出版。

  《丛书》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藏书为基础,广泛搜罗海内外公私藏书机构所藏韶关文献,共收录1912年以前韶关本地人士著作、历代寓韶人物作品、历朝反映韶关的文献典籍173种。

  倪俊明表示,《丛书》收录的韶关地区地方志较为完备,尽显韶关历史的底蕴与传承,其中除现存年代最早的地方志——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符锡修、秦志道纂的《韶州府志》,以及影响较大的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额哲克等修、单兴诗等纂的《韶州府志》外,还有一批稀见的乡土志稿本、钞本。

  此外,《丛书》还收载不少具有独特文献价值的珍贵文献。经部文献数量虽不多,但也颇可观。其中由明张自烈撰、清廖文英辑的《正字通》12卷,对《康熙字典》的编撰有着直接的影响;作为一部全国性的大型地理志书,《钦定方舆路程考略》在体例上与《大清一统志》迥然不同,颇具特色。该书原收藏于国家图书馆,被《丛书》编纂团队发现,其中与韶关相关的资料被一一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