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刘斯奋

自由自在 诗文书画无边界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5月08日        版次:A07    栏目:走进工作室    作者:孙磊

    

     《杲杲日出》(纸本水墨) 2020年

     画案一角

     《冬日阳光》 2016年


  文/羊城晚报记者 孙磊

  图/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文艺(画作除外)

  

  刘斯奋 1944年生,祖籍广东中山。作家、书画家,通才式的文化名家。在小说创作、学术研究、美术书法等领域均有建树。  

  曾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东省文联主席、广东画院院长等。2015年被授予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勾勒点染一切从心

  

  “我没有专门的工作室,这里就是我的家。”刘斯奋把家中二楼辟作工作室,此处集画室、书房、会客厅于一体,推门而入,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连片的书柜,摆满了纸墨笔砚的长案,几张红木靠椅,一套茶具,还有一面一开七米的“工作墙”……刘斯奋说他当年就是冲着这面墙搬进来的,“够长够宽,能从事比较大的创作”。

  高1.36米、长14米的《出尘图》就是在这面墙上分段完成的。该作以传统长卷形式出之,既有传统山水画的风神韵致,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是刘斯奋的绘画题材由人物转入山水后的代表作之一。

  如今墙上展示着刘斯奋的新作:国画《开了桃花便过年》《小憩》,以及六尺对联“万水浮天外,千帆落照中”等。

  他用了四个字形容自己在工作室的状态:自由自在。在他看来,这四个字也是艺术创作最佳的状态。一楼就是起居室,兴致来了,刘斯奋就上二楼来画上几笔,勾勒点染,意趣横生。

  年近八旬的刘斯奋先生笑称,到了这个岁数,没必要给自己设定目标或者任务,一切从心。无论是画画、书法还是写作,于他而言,早已与生活融为一体。“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生活、创作、思考本就是一体,是他生活方式的一种。”

  采访的间歇,他还特意给记者们冲了茶。工作室中间有一张大茶几,浸淫传统文化多年的他,也会经常邀年轻人来坐坐,品茗畅聊,了解年轻人的新思想、新想法,以及他们正在写什么、画什么。

  刘斯奋拿起手机告诉记者,他现在报纸杂志渐渐看得少了,更多是通过手机看新闻,了解社会动态,“我不排斥新观念、新技术,时代的话语权也往往掌握在新人的手里,我们不要总留恋过去的东西。”

  

  ◎上承文人“多栖”传统

  

  “我是个文人。”刘斯奋自号“蝠堂”,拟蝙蝠于鸟、兽之间,声称自己既非纯粹的画家,也不是一个纯粹的作家,而是一个多元跨界的文化人,在诗文书画不同的境域中游走。

  刘斯奋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家学的滋养和熏陶。其父刘逸生是现代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家学渊源,刘斯奋从小醉心于文学艺术,尤爱古典诗文和绘画。高中时他与父亲同住,一人一张书桌,相对读书。刘逸生先生曾有诗描摹这一幕:“狂来诗兴欲摩天,有子如斯亦莞然。偶向几边搓倦眼,分明两我在灯前。”

  刘斯奋称父亲对他的影响,不是直接的教导,而是一种学习氛围的营造,一种以身作则的无声榜样。从作诗、写文、绘画、书法再到学术研究,他皆靠自己摸索。

  就绘画而言,他只是通过观摩浏览来学习,从未师从某一个人,更注重将切身的感受化之笔端。刘斯奋的作品个性鲜明,文气充溢,王肇民先生对他曾有“笔墨潇洒,风格雅异”八字之评。作为一位通才式的文人,他既上承了古代文人的多栖传统,又具有自觉的现代意识,使其作品既继承古代文人画的优良传统,又散发着强烈的现代的气息。被誉为当代文人画的杰出代表。

  “未来必将开启一个‘通才’的时代,许多现在的‘专业’,又会回到‘业余’的状态。”刘斯奋称,诗文书画其本质是紧密结合的,会互相渗透、互相启发,只有这样才能让艺术通往更加广阔的天地。  

  

  ◎诗心尽入《白门柳》

  

  出版于1984-1998年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即将推出最新增订版,新版除了22幅插图出自刘斯奋本人之手外,还增加中篇小说《破茧》和《“墓门深更阻侯门”析证》两篇重要续作。

  《白门柳》是刘斯奋耗费16年心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分《夕阳芳草》《秋露危城》《鸡鸣风雨》三部。迄今为止,已有11个版本问世。

  刘斯奋从书房里拿出最早的三部曲精装版,说:“当时没有电脑,都是手写,一天几百字,哪天能写到上千字就很开心了。”他对小说语言非常讲究,是用写诗一样的态度写《白门柳》,书中频频出现替古人代笔的诗词、书信、说书话本,凝练雅致,足以乱真。可谓“处处飘逸着文化诗魂,流淌着浓郁的诗化色彩”。

  “如果作家写作语言都不过关,基本的表达都做不到准确生动,怎么能写出好的作品?”刘斯奋说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把白话文雅化。“要想让白话文达到古文那样的审美高度,必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古诗词的学习。”

  今天再来看《白门柳》,刘斯奋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审视历史,不仅突破了传统的兴亡观、小人君子观和才子佳人观,而且将目光聚焦在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破壳而生的过程,以小说的形式演绎思想史。

  《白门柳》荣获了第四届茅盾文学奖,也是广东省迄今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学作品。当被问及广东何时能再出一部“茅奖”之作,刘斯奋称,他还是对广东文学充满信心,“广东有丰富的创作素材,有好的环境和氛围,我们需要的只是耐心等待,好的作品总会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