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风起陇西》口碑过关、收视低迷

聚焦小人物的“三国无间道”
看剧需“打起十二分精神”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5月09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艾修煜

     谍战戏步步惊心

     荀诩(白宇 饰)

     画面低调沉郁

     剧中人物如走马灯般登场

     剧中动作戏不含糊

     《风起陇西》剧照

  

  文/羊城晚报记者 艾修煜

  

  近日,由路阳执导,陈坤、白宇、聂远、常远、杨颖、孙怡等人主演的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在央视八套和爱奇艺同步播出 。

  该剧根据马伯庸于2006年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在烽火四起、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两个“小人物”——陈恭(陈坤饰)与荀诩(白宇饰)在惊心动魄的谍战中爆发出各自光辉,于历史之外谱写出一段小人物传奇的故事。

  带着台前幕后的超豪华阵容和重磅原著而来,《风起陇西》的播出备受观众期待。然而尴尬的是,甫一开播,《风起陇西》就以“击穿地板”的低收视率而登上热搜——根据酷云EYE52城电视直播实时数据显示,《风起陇西》的首播收视率仅有0.6177%,不久之后更是跌到了0.29%。

  开局不利,一波三折的高潮剧情和大结局的到来,也未能挽救《风起陇西》收视率的整体颓势。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尽管收视平平,《风起陇西》仍赢得了不错的口碑——7.7的豆瓣开分赢过当下市场上的绝大多数电视剧,后续更小幅上升至7.8。口碑收视缘何分裂?《风起陇西》到底好不好看?就此,有观众表示要想看懂《风起陇西》需要掌握观剧指南:“抛开三国,只看谍战,还需打起十二分精神”。

  

  故事有意思:

  三国搭配谍战,聚焦小人物

  

  作为马伯庸的代表作之一,《风起陇西》是不少书迷心中的“古代间谍文启蒙之作”。全书以“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为开端拉开了三国时期的“谍战”大幕,但曹操、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真实人物都沦为背景,真正的主角是两个名不见经传、“身为棋子,但有勇者之心”的情报机构虚拟角色——小人物陈恭和荀诩。

  电视剧版《风起洛阳》播出后,导演路阳在创作自述文中透露,自己很早就看了小说原著,正是书中的“小人物视角”激发了自己的创作激情:“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喜欢三国时期的历史,小时候看历史,更多看的是精彩纷呈的故事,长大之后才懂得,历史是关于人的历史,而不仅仅是故事。2014年我有幸拜读了这本小说,当时就被故事中所书写的大时代下的小人物所吸引,在英雄辈出的年代里,正是这样一群籍籍无名的小间谍们,在风起云涌的历史中展现了他们的光辉。”

  在路阳看来,三国题材家喻户晓,但过往的剧集往往聚焦于诸如刘关张、诸葛亮、曹操、司马懿等时代大人物身上,难免陷入重复,因而“还是希望找到一些新的、最适合讲这个故事的方法,并表达新的对人物的理解。”

  最终,《风起陇西》选择将“三国”和“谍战”两种元素相嫁接,这种并不常见的叙事方式,也让《风起陇西》被称为“古装版《无间道》”“三国版《风声》”。

  如何讲好古装谍战故事?路阳坦言:“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故事,最重要的还是人物。我们到底为什么被这样的故事吸引?一定不是因为它是谍战题材或者三国题材,一定是这个时代里面的人物本身有很强大的生命力,能够牢牢地抓住我们,让我们想去讲述这些人物,传递我们对这样的人物的一种情感。”

  事实上,作为一部“双男主”剧,《风起陇西》中陈恭和荀诩在烽火连烟的乱世中,义字当头、互相扶助的兄弟情也感动了不少观众。对于二者的人物关系,路阳给出了自己的理解:“他们两个人是互补的,合在一起是一个圆形,是一个阴阳的搭配。陈恭像是间谍故事里该有的一个智慧的、随时应对险境的英雄的间谍;荀诩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没有英雄光环的普通人,但只有两个人合在一起才能把这个故事讲好。”

  

  挨骂不委屈:

  历史魔改多,台词玩穿越

  

  但凡涉及真实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往往都会引起“真实与虚构”的考据之争。尽管再三声明只是“以三国为背景讲述虚拟故事”,《风起陇西》播出后仍然陷入了“魔改历史”的争议,“戏说部分太多”“矮化诸葛亮”“将街亭之失归结于指挥不力和情报失误太荒谬”等指责不断,不少历史迷纷纷表示“接受无能,告辞”“不太聪明的样子,这还是我认知当中的那个诸葛亮吗?”

  这让剧方颇有几分无奈,事实上,《风起陇西》原著本身便是对三国历史的一次二度创作。作者马伯庸曾表示,《风起陇西》是一部“借用了三国历史的架空小说”,不仅主角人物,连故事中频频被提及的情报机构司闻曹、军正司等都是虚构内容。

  而在剧方主创看来,这种虚构几乎是一种必然。路阳表示:“史书通常记载的是那些最重要的时刻和事件,很多小人物被湮没了,我们很难通过史书读到某朝某代最底层的小人物故事。但我们可以去创作,可以去合理地虚构,在历史的缝隙里寻找这种不影响大的、真实的历史逻辑的故事和人物。”

  另外,电视剧一开局,众多乱世角色走马灯般上线、快速而碎片化的剧情节奏,也被频繁诟病“打起十二分精神,一不小心就会跟不上剧情看不懂了”。

  剧方似乎也对此心知肚明,因而在每集故事末尾设置了小剧场“陇西独家情报处”,请在剧中饰演孙令的开心麻花演员常远作为说书人,用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对每一集的剧情进行梳理总结,以方便观众理解。

  “不文不白”“分裂感严重”的台词也成为观众吐槽《风起陇西》的重灾区:在佶屈聱牙的文言文之外,剧中又时常有诸如“出外勤”“案情分析会”“你不要再搞我了”等语句乱入,被网友调侃为“现代社畜专用”“闭上眼睛光听对白,还以为在看一部现代悬疑剧”。

  就此,路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道,原著就是很轻快的、口语化的笔触,之所以如此处理,是希望从语言风格上和观众拉近距离,“让观众感受到这个人物的情趣”。

  然而,事与愿违,观众不适感仍难消弭:“看着古装,听着现代话,还是很奇怪”“风格不统一,真的很跳戏”。因此,有网友好心劝告还没“入坑”的观众:“不要当成历史正剧看,只当是一个‘借了三国皮’的谍战剧,质量就还不错。当成历史剧看,难免会觉得‘这什么玩意儿’。”

  

  被夸有道理:

  制作精良,审美走雄浑路线

  

  “不愧是路阳,拍得太有电影质感了。”

  开播以来,《风起陇西》最受赞誉的莫过于电影级别的画面质感与精良制作。

  《风起陇西》的创作团队几乎清一色地来自电影创作班底。导演路阳和摄影韩淇名曾合作电影《绣春刀》和《刺杀小说家》,二人展现了不俗的镜头掌控力、想象力和画面审美。美术指导韩忠的代表作则有《我不是潘金莲》《罗曼蒂克消亡史》,还凭借《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获得过白玉兰最佳美术奖。

  “‘雄浑’就是我们美学方向的关键词。”韩忠曾说道。在这种审美基调下,内敛沉郁的画面色彩和简约质朴又不简单的服化道,成为《风起陇西》的视觉特色,剧中灰绿的色调、自然的光效、实景旷野与树林、古朴质感的建筑,与“刀尖舔血”的谍战剧情相得益彰。

  路阳表示,在光线上,自己和团队是有些野心的,希望能用丰富的手段,来烘托人物所处的气氛,从而塑造人物。“我觉得,光影对人物的塑造是极其重要的。(视觉上)我们肯定是想给观众提供一些另外的选择,包括运用光线的反差去强化人物的情绪。即使在暗部,我们也保留了足够的细节,别说表演了,即使是衣服的褶皱和木头的纹理,其实都是能看得很清晰的。”

  剧中对于追逐打斗戏份的展现也很到位——用镜头强烈的运动感烘托出了紧张氛围,再配合以凌厉、冷峻的武打动作呈现出残酷的肃杀感。“拍摄古装戏非常辛苦,我们的演员们同样不容易。我记得当时在象山正是最热的时候,再加上打光灯照,棚内的温度时常超过40摄氏度,演员们全靠强大的意志力坚持下来。而且我们这部戏要求男演员们都必须有胡子,大家大汗淋漓的情况下,胡子很容易开,就需要不断地补妆。100天的拍摄结束,很多演员都肉眼可见地瘦了”。路阳感慨道。

  原著作者马伯庸也特意发文点赞了剧版《风起陇西》:“路阳导演拍出了我心目中那种肃杀、压迫而略带忧郁的谍战气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