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一堂可深可浅的“社会课”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5月14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李丽

    

    

  

  文/李丽

  

  鉴定对象:《坏蛋联盟》

  上映日期:4月29日

  

  

  虽然仍是梦工厂擅长的人生寓言,但《坏蛋联盟》采用了来自澳大利亚的原著和法国的导演,这让作品的味道跟过去的梦工厂出品不太一样。狂放的追车场面和在“少儿不宜”边缘疯狂试探的动作戏,或会让保守的父母惊呼:这是我孩子能看的?而对成人观众而言,《坏蛋联盟》的惊喜则远远不止于其近乎真人版《惊天魔盗团》的视觉奇观。

  我是一个天生的坏蛋,我可以做一个好人吗?这是整部电影的中心思想。这个问题背后其实包含着一系列更深刻的问题:为什么我是一个天生的坏蛋,这是我的天性还是他人给我的定义?当我已经习惯甚至接受自己是一个坏人,为什么还要做一个好人?除了在被他人认可时那种浑身战栗的感觉,做好人到底有什么好处?那些号称是好人的人,他们会不会其实才是真正的坏人?等等。

  片中的“坏蛋”们变坏的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出身和长相让他们从小就习惯了人们的尖叫和远离,做坏人似乎成了他们唯一的宿命。但外表放荡不羁的“大坏狼”其实内心很柔软,无论是快跌倒的老太太还是不小心上了树的惊恐小猫咪都能轻松唤起他的这一面。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贪心蛇”从来不喜欢过生日,但真正的原因是从小就没人愿意参加一条蛇的生日。还有“美肚鲨”“食人鱼”“骇客蛛”,说到底不过就是一群用破坏来对抗内心孤独、惶恐、自我嫌弃的小可怜——反正这个世界不喜欢我们,那我们就一起来讨厌这个世界好了。

  因此,所谓的“坏蛋联盟”,其实是一个“单纯联盟”。相比起来,那个妙语连珠的慈善家豚鼠教授才是真正的“大坏蛋”,他虚伪、狡诈,擅长玩弄人心,能够做尽坏事却不弄脏自己的手。甚至连全片的正能量代表——狐狸州长,也是个从未归案的前飞天大盗。因此即使对于头脑天真的小观众而言,这也是一堂小小的“社会课”——区分“好人”和“坏人”,可千万不能只看外表。

  再往深里看,这还是一个揭露西方社会种族不平等的寓言。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边缘人的“坏蛋联盟”其实就像西方社会里的少数族裔,他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社群,也生活在他人甚至自己对自己制定的刻板印象中,而每一次转型的失败都似乎在印证“我们天生差人一等”这个刻板印象的正确性。更难得的是,虽然影片童话般地强调了“好人有好报”的正向因果,但也没忘记给出一个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小注脚:社会思潮是可以被“有心人”引导和掌控的,尤其在网络社会,舆论更是极容易被“反转”。就像片中的“大坏狼”被人拍下救猫视频并放上网后,人们过往对他的坏印象立刻一扫而空;但当他后来受到豚鼠教授的诬陷时,人们又立刻改变了立场,得出了“坏人果然无法变好”的武断结论。

  但“坏蛋联盟”最终还是决定成为好人。对此,影片给出了一个无论大观众还是小观众都能轻松理解的简单原因:因为这能让我们对自己的感觉更好。在更复杂的真实世界里,这样的理由显然并不足够,但若能因此微微触动人们最深处的初心,却也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