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静 汪正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讲好中国故事”思想贯穿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全过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对当下我国有效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升国际话语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源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基,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其经由历史风云变幻积累下来的人文内核与精神追求是千千万万个中国故事的根与源,是讲好中国故事、解决“我们从哪里来”这一问题的关键。以电影《一代宗师:叶问》为例,该影片无论是故事的结构、内容还是所表达的思想,都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武术境界与武术哲学。武术境界为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武术哲学为“藏”与“让”,“境界”与“哲学”都可在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电影《一代宗师:叶问》正是依托于传统文化观,让国际社会领略到中国功夫禅与意的同时,也成为各大国际影展的座上宾,实现了对西方世界的中国文化输出。可见,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找寻素材,让世界各国人民通过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认识中国,进而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国际话语权。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创新方法手段 习近平强调:“加强和改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要拓展渠道平台,创新方法手段。”讲好中国故事作为我国文化对外输出的一种方式,要求我们革新媒介机制,创新方法手段。一方面要正确认识新兴媒体传播的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特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传播功能,把中国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增加中国故事在海外的受众群体。近年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有鉴于抖音在海外的巨大影响力,在抖音国际版均开设账号,输出以微视频为主的产品,不间断地为海外友人展示中国面貌。同时,说唱、动漫等海外的流行方式也被主流媒体所采用。例如,2021年10月11日,在中宣部对外推广局指导下出品的双语动画短视频《接力》,引发了海内外网友广泛讨论。国内外总浏览量超过4.2亿次,海外社交平台播放量近8000万次,美联社、彭博社、法新社、塔斯社等600多家海外媒体刊播报道,受众覆盖2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意味着创新方法手段,对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三、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注重融通中外 融通中外是指我们传播的概念、范畴、表述既要符合中国国情、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要与国外习惯的话语体系、表述方式相对接,易于为海外受众所理解和接受。习近平强调,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融通中外,即打开不同文化之间的阀门,使文化之水相互交融。具体来说落实到八个字:尊重差异,因地制宜。 第一,尊重差异。海外受众与国内受众所处的环境、社会,从小所受的文化教育均不同,差异在所难免。因此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要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习俗、语言习惯,以一种熟悉的方式让受众听得清楚、听得舒服。同时,要注意收集受众感兴趣的问题,也要避免选择当地避讳的话题,谨防文化冲突的发生。第二,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即推动海外本土化的发展,要求从素材收集,到内容建构,再到市场宣发,众多环节均前移至海外本土。这样传播者能更加精准定位受众的偏好,提供更贴切于当地发展、当地习惯的优质传媒产品。比如,报道当地奇闻趣事时,依托海外本土化,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究两地之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联系,通过一个个故事,潜移默化地让海外受众产生文化亲近,进而达到文化认同的目的。 四、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使用国际化表达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声音能否传得开、形象能否树得起、影响能否打得出,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话语能否被国际社会听得到、听得清、听得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对国际社会讲述中国故事,听故事的对象是国际受众,那么在讲述故事时必须使用国际化表达,才能让受众听得到、听得清、听得进。 一方面,要具备国际化视野。这要求我们的国际传播工作者必须树立国际化意识,用国际化视野来审视国际发展局势,从公正、客观、理性的视角结合国际潮流,关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聚焦点,用国际通识、接受度高的方式方法讲述植根于中国本土、面向于全球的中国故事。另一方面,要输出国际化内容。我们讲述的中国故事,不仅要有传统的时政、经济、成就等宣发题材,更要有符合当下国际审美的时事热点,比如小人物与中国社会、美食与中国神话、中医与古老传说等,注意选择这些国际受众感兴趣、愿意了解和深入探究的题材。通过讲述富有中国特色的故事,加以国际视野,以小见大,传播中国文化。 五、讲好中国故事的保障:完善反馈体系 习近平强调:“创新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也由实践赋予活力。实践创新程度成为我们提升新闻宣传品质的至关重要的现实条件。”这告诉我们讲好中国故事,要从实践出发,接受受众的检验,即注重收集受众的意见和反馈,以受众的评价作为衡量传播工作效果的重要标尺,优化对外传播工作。可以说,建立完善反馈体系,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最后一环也是关键一步。 首先,要坚持受众的反馈收集工作。传播者要把受众对输出内容的感想、建议通过邮箱、信箱、网络留言板等不同方式,多种渠道进行收集。为了提高受众参与积极性,可以考虑有奖征集,使收集的信息更加全面具体、更具参考性。其次,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反馈工作紧密结合。利用大数据的技术优势,参与反馈的收集、分析。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提供相应的热点预测以及监测舆情,让中国故事紧贴实时动态与受众的喜好,打造符合海外受众口味的中国故事。最后,要建立起环环相扣的反馈体系。传播者应建立相应的机构、选拔专业人员,从收集反馈的环节出发,通过监测、分析、研判到最后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整个环节要在一个具体、精准的系统内运行,环环相扣,保证反馈工作顺利进行,达到通过建立反馈体系,反哺当下的国际传播工作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所讲的中国故事根更深、叶更茂、果更香,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添砖加瓦,最终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话语体系。 (周静,博士,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汪正一,广东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本文是202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制度自信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国际建构研究”(项目编号 :21YJA710060)的阶段性成果。
-
即时新闻
讲好中国故事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02日
版次:A07
栏目:
作者:周静、汪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