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启银 在儿时记忆里,芒种是最忙的,连布谷鸟都唱着“割麦插禾”的歌,催得家家户户进入“双抢”状态,不同的是南方是收稻插秧,而我们老家则是收麦插禾。这时学校会放农忙假,让我们投入到这场与时间赛跑的劳动中。当时觉得割麦插禾是事关饭碗的大事,人误田一时,田误人一年,得分秒必争,就没有深想。 现在经历多了,每到这个节气,还会生出另外一番感慨。人生一世,就是这样一个一边收获之前的劳动果实,一边栽下决定未来禾苗的滚动发展过程,不分季节和年龄,不分物质和精神,不分大事小事,种此收彼,收此种彼,不断弹奏多姿多彩的乐章。 为什么说吃苦是福?就在于凡事——包括工作、生活,感情、交往,健康、快乐等,不劳动不得实。像这割麦插禾一样,麦子成熟了,割、捆、挑、打、晒和入仓,有一套复杂而艰苦的工作。而那时手工插秧本身很辛苦不说,种过麦的田,通常泡不透、整不好,麦桩隐在水下,还有戳脚、伤手风险。其间收麦、插禾、家务三重叠加,水田旱田来回忙碌,集中在十多天里要完成的工作,常常累得人喘不过气来。有苦吃,说明有成果可收,要颗粒归仓,果实落袋为安需要吃苦;新苗已育好,需要移栽,继续往前走,开启新征程也需要吃苦。所以,虽然很苦,但苦有所值、累在其所。不苦,或者没有苦吃,将意味着没有收成,也没有新苗可移栽。没有了收获和希望,那不苦又有什么意义!讨厌、回避、拒绝吃苦,何尝又不是在阻止幸福的到来呢? 可惜,有人年轻时不明白其中的智慧,等到中年好不容易明白了,却又拉不下面子,或觉得为时已晚,只能蹉跎一生;有的明白这个道理,自知其短,却又改之不勇,只能留下一声声叹息。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话:20岁的贪玩,造就了30岁的无奈;30岁的无奈,导致了40岁的无为;40岁的无为,奠定了50岁的失败;50岁的失败,酿就了一辈子的平庸!我更加强烈地感到,在播种与收获、付出与得到上,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该育苗、移栽、施肥等吃苦时选择了安逸,在该收获时就只能面对荒芜,除了泪水、惭愧,谁也无法为你的一无所有买单! 几个朋友聊起此事体会颇深。谁也不能靠运气活着,更加不能靠运气来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生活上的幸福,而且年轻时的努力与收获往往是倒挂的;到了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时,年轻时的拼命干、能忍耐、吃大苦才开始有所回报,努力与得到大体有个平衡,但又不得不再为下一步作新的谋划,压力也最大;人到中年才会有事业根基、放下心态、做事睿智的收获,并同时育新苗、插新禾,老年才可以过得自在。 现在所得,皆为过去育苗、移栽和精心施肥、管理的成果;今日所做,皆为未来所获所成之希望。洛克菲勒说:“每一个伟大的成功者,都是用一个个小的成功把自己堆砌上去的,他们用尾声欢庆梦想的实现,又用尾声欢送新梦上路。”只有不断地插禾、收麦,不断在收获的基础上再插新禾,才会进入良性循环的人生大道,不断创造新的局面和幸福生活。
-
即时新闻
割麦插禾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6月14日
版次:A10
栏目:
作者:陈启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