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广州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迎来最后一课 羊城晚报记者 宋金峪 摄 |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邱家达 2022年初,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31个新增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工学、农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共有38所高校通过了新增专业审批。 此次专业新增的背后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什么趋向?如何避免新增专业初设时的教学问题,将专业培养和未来的就业对接起来,缓解学生们的担忧与焦虑? 新增31个专业,聚焦“高精尖缺”领域 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劳动教育、碳储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科学、湿地保护与恢复等31种专业正式纳入本科专业目录,将在2022年高考中列入相关高校本科招生计划。 在专业数量方面,工学类增加了14个专业,占比最高,涉及材料、能源动力、电气、水利、地质、矿业等13个专业类别。其次是艺术学和农学,分别涉及戏剧与影视、美术学、设计学等3个专业类别和植物生产、林学、自然保护与生态环境等3个专业类别。 高校划分不同专业进行人才培养,专业的设置和培养质量最终影响的是高校培养人才服务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能力。那么,此次新增大量专业意义何在? “高等学校设置和备案新专业是落实党的要求、响应国家需求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举措。国家的需求是‘高精尖缺’,时代的潮流是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胡福文说,“很多新增专业集中在工科、农业等领域,这首先是建设制造强国、工业强国的需要,其次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高势能’新技术向传统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农业产业渗透的必然结果。” 胡福文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工业和农业的生产模式还非常粗放,数字化、智能化、机器人化的程度仍然不高。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密度和部分世界工业强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农业生产率总体上也落后于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因此,高等学校调整设置新工科、新农科等‘四新’专业,意图是培养既擅长新兴技术又掌握工农业生产专门知识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增专业还包括劳动教育专业,这响应了近期国家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可见专业的调整紧跟时代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机遇也有困难,读新增专业还需考量 新增专业是否值得就读?就读于湘潭大学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专业(以下简称“信风专业”)的小冰用“误打误撞”形容当时被录取的情形。“填报志愿的时候完全不了解信风专业是关于什么,当时网上也找不到很多信息。想读湘大的法学专业,但当年它不在本省招生,因为信风专业是在法学大类里的,心里就想‘要不去尝试一下吧’。” 读下来之后,小冰发现信风专业与传统法学的差距很大。“由于培养方向不同,信风专业是在为未来的信用法治体系建设输送人才,更偏向于信用方面的学习,所以除了核心的几门法学课程,其余都是跟信用相关的课程,还会学高数,同时老师还鼓励我们辅修金融,毕竟信用现在最多被运用到的还是在金融领域。” 在她看来,信风专业的设置是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的,“国家这几年来一直都有在强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且虽然现行有许多地方性法规、规章,但各地内容不一,缺少更高一级的法律对法规规章的设立进行规范,未来需要有关于社会信用的法律”。这种“创造性意义”让她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点点骄傲”,但新专业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资源等问题还是让她觉得头疼不已。 据教育部阳光高考网介绍,信风专业于2018年首次设置,目前全国仅有3所院校开设该专业。“学界对专业所涉及的信用法治领域还是处于理解模糊的状态,老师们也是在探索着前进,很多概念学界尚未统一,基本都是老师这几年里自己探索出来的。而且很多课程甚至是没有教材的,只能靠老师们自己的教案。”小冰说。 这些问题让小冰有时会产生“我究竟在学些什么”的困惑。据她了解,自2018年学校首次开设该专业后,课程安排几乎每年都在变化,“可能这一届试过之后觉得这样安排不妥,下一届就会调整”。 胡福文认为,高等专业教育具有实践性、复杂性和渐进性本质,因此教材更新来不及、教师资源跟不上等情况,对于新增专业来说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不过,教育部对新增专业备案和审批有规范要求和严格条件,培养方案经过多层次、多方面论证,新增专业刚开设时,师资和课程建设虽然达不到所谓的完备和理想状态,但质量一定有所保证。”胡福文说。 在小冰看来,选择新增专业需要慎重考量。“会新增某个专业,就意味着社会有某个方面的需求,这是未来的机遇,但是新专业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未知的问题,领域太新,学习起来可能有一点难度,老师和我们都在一起摸索前进”。 “有点担心以后的毕业论文抓不到要点,而且能参考的文献基本都是身边老师的研究成果,想想都觉得困难。”不过,她还是开玩笑式说道,“信用法治领域机遇多,万一以后研究点东西出来,就可能被后人所借鉴了。” 新专业有新探索,建设质量需保障 今年新增专业涉及范围广,既有面向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学科专业,如可持续能源、生物育种科学等专业,也有适应数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系列“智能+”“智慧+”学科交叉专业。 对于新增专业的教学问题,胡福文认为:“不同的学校会根据自身的传统优势、所处地域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在行业产业的优势,结合专业建设逻辑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深耕新专业的内涵和特色。” 他进一步分析“智慧+某传统学科”的专业设置。“无论是翻新的传统专业,还是新增的战略新兴专业,其核心使命都是培养通专结合的、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要客观地、全面地、长远地看待传统或冷门专业的改造和升级”。 那么,如何进一步保障新增专业的建设质量?胡福文认为,首先,新工科、新农科等新专业的建设要落实到核心课程的改造和建设上,要借助于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想进行知识传播和课堂讲授;其次,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新增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创造有利于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机制及环境;此外,要充分借助社会资源,包括国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深度,建设新型的“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一批类似“虚拟教研室”“现代产业学院”的跨边界专业教学组织。 对于新增专业未来的就业市场和升学深造,胡福文认为没有必要过度担心。“根据对就业市场的观察,新专业和就业市场宏观上不存在对接不上的问题,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等专业甚至是供不应求。当然,地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影响以及学生的就业观及发展观有都会影响就业,所以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不要过分依赖所谓的‘万金油’专业。” “在升学深造方面,部分新增专业虽然设置得很细,但学科专业之间绝不是壁垒森严的体系,更不存在专业孤岛、新旧鸿沟,读研可以选相近专业,甚至跨专业开展学科交叉的创新研究。”胡福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