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供图 |
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实习生 洪羽忻 汤君妍 高校特殊类型招生是探索多元化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之一。由于高校特殊类型招生的专业要求以及招生录取方式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其成为学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的难点。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的形势下,参加特殊类型招生的高校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家长和学生应该注意什么? 高水平运动队艺术团缩招 降分入名校“捷径”收窄 在近年的提前批特殊类招生中,高水平运动队和高水平艺术团招生规模持续收紧值得注意。2021年,高水平运动队方面确定271所高水平建设高校可当年招生,整体招生计划为9601人,招生人数较2020年减少684人,招生项目减少龙舟、棋(牌)类、赛艇、攀岩、定向越野、手球、橄榄球、垒球、射击、健美操10个项目。而在今年在阳光高考网系统报名的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学校则进一步减少至230所,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学校停止招生。 同时,停止高水平艺术团招生已成趋势。近几年,已有中山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10多所高校宣布停止高水平艺术团招生,今年再有中南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退出招生行列。 在国家教育改革稳步前进的当下,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的发展已走到十字路口。2021年,教育部发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2024年起,高校高水平艺术团不再从高校招生环节选拔,由相关高校从在校生中遴选培养。此外,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也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深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作出部署,提高此类考生竞技水平选拔标准,提高文化成绩要求。多年来,在一些考生和家长眼中,高水平艺术团和高水平运动队是“降分考名校”的捷径。近年部分高校停止招生或减少招生,是对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扭转部分高校人才选拔时“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 招生人数持续增加 综合评价招生机会多 今年,在广东开展综合评价招生录取模式试点工作的高校有11所,分别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招生人数方面,部分高校在广东的综合评价招生计划比去年有所增加。华工今年增加了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的招生计划,在广东省投放的总计划数由去年的250人增加到270人,全部面向物理类考生,进一步推进新工科建设和本科教育改革创新。西交利物浦大学今年在广东计划招收110人,其中历史类招生名额22人,物理类招生名额88人,总计比去年增加30人。南方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全部采用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模式,今年也是该校第11年采用这种录取模式。今年,南科大面向24个省(区、市)计划招生1290人。其中,在广东的招生计划数为263人,比去年的199人增加64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山大学回归综合评价招生院校行列,且仅在广东省内招生,根据考生的高考投档成绩(占85%)、校考成绩(占15%)择优录取。在招生计划中历史类有80人,物理类有415人,共495人。招生专业种类从2020年的22个增加到27个,增加了经济学类、法医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护理学等强势专业,删减了国际政治、临床医学、航空航天类、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类别。 专项计划百里挑一 招生规模变化不大 今年参加各类专项计划的学校依旧为95所,和去年持平。其中省内高校招生人数规模变化不大。与去年相比,华南理工大学实施的高校专项“筑梦计划”今年招收130人,比去年的134人略有减少;面向广东考生的计划名额有36名,涵盖计划的所有专业。中山大学招生计划为200人,招生专业为物理类,在招生过程中,学校将根据各省合格考生的志愿填报情况和学生的素质,对招生计划和各省招生专业进行适当调整。 从全国范围来看,与去年相比,以河南为例,今年省内本科高校在各种专项计划中均有扩招,但变化不大。比如,今年郑州大学招生规模1400人,较2021年增加100人。其中,国家专项计划增加40人,高校专项计划增加50人,地方专项计划增加10人;河南大学拟面向河南省招605人,比去年增加190人。 整体上来看,专项计划的招生规模并无太大变化。然而,随着报考专项计划的考生人数增加,专项计划的录取率有所下降。以重庆大学为例,根据重庆大学公布的高校专项合格名单来看,一共有11218人通过了审核,而总招生计划只有130人,从全国范围来看,录取率仅有1.16%,可以说,大多数省市的录取率属于“百里挑一”。 今年1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从2023年招生起,往年被专项计划录取后放弃入学资格或退学的考生,不再具有专项计划报考资格。”对于今年的考生来说,是否申请专项计划是需要仔细考虑的事情。 试点学校增加,王牌专业出场 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022年5月,全国 39 所试点高校陆续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与去年不同的是,今年的试点院校新增了湖南大学、东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和部分省份招生人数的增加,招生专业也在不断扩大。“强基计划”实行之初,重点在于数理化生及文史哲等基础学科,比如,2021年中南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为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和生物科学等基础学科。而在今年,“强基计划”突破传统基础学科的局限性,部分高校新增一些新型的跨专业学科和本校的王牌专业。比如,东北大学将“自动化”作为其首届强基招生专业、北京理工大学新增智能无人系统技术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增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西北工业大学新增航空航天类专业…… 除了招生专业不断扩大外,在人才培养上,强基计划积极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记者了解到,高校对通过强基计划录取的学生可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培养。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对学业优秀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强基计划还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的人才培养机制。 “坐冷板凳”“很难找到工作”是一些学生和家长对强基计划的刻板印象,加之“强基计划”不能转专业的规定更让不少符合要求的考生“望而生畏”。其实,受到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考生对专业认知的改变,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是一直在变化的。此外,热门专业不一定有光明的前途,冷门专业也不一定在之后找不到工作。以考古学为例,虽然很少有学生申请考古学专业。然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出土文物保护的需求也在增长。考古学仍然是一门很有前景的专业。 总的来说,与以往高校自主招生不同,“强基计划”更精准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高水平大学人才选拔和培养入手,破解基础学科领军人才短缺和长远发展的瓶颈问题。对于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来说,应该打破对强基计划的刻板印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选择方案,把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