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城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通讯员 增宣 供图 |
羊城晚报记者 周聪 通讯员 增宣 姚玉函 谢锡权 生态城区如何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如何建设?近日,记者从广州市增城区了解到,近年来,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增城从生态建设、城乡治理、文旅融合等领域持续发力,全力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着力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 打造大湾区生态宜居高地 增城区是如何打造生态宜居高地?据介绍,增城建立三级林长体系,创新森林资源管护机制;全国首推“产业林长”机制,打造产业发展和资源保护融合新引擎;建立“河长+林长+检察长”联动协作机制,首创广州生态治理新模式;实践推出“林河众采”志愿小程序,实现巡林巡河联动;自主研发以林地小班森林资源数据为底图、高度融合“粤政易”政务系统、涵盖资源保护管理等16个主要内容的林长制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一套数”“一体化”……增城以开展林长制试点为契机,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管护力度,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外,增城还以万里碧道建设为牵引,聚焦水安全补短板,强化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护,丰富水文化内涵拓展外延,探索发展水经济新业态,加快建设集生态、休闲游憩、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碧道网络。碧道建设以水为脉,采用“生态草坡入水+水生植物+疏林草地”绿化配置方式,有机串联沿途增江河岸山水、田园风光、果园红荔、竹林幽境、农家风情。其中,增江碧道作为全省首创立体碧道,被纳入省级万里碧道示范点,并获“WLA世界景观建筑奖”。 坚持生态优先,增城正加快编制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致力探索产城融合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城乡多元善治新格局 在农村基层“自治”方面,增城区推行“民主商议、一事一议”方式,实现治村理社的变革与创新;打造“新乡贤工作室”试点,发动乡贤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咨询、协商民主议事,化解矛盾纠纷和推动重点项目建设;以小楼镇邓山村、新塘镇瓜岭村、增江街光耀村为试点,探索试行积分制管理创新基层治理模式;探索推行清单制村级事务管理模式,规范村级权力运行;建立农村“三资”监管信息平台,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公开化……一系列有力有效举措,不断提高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性与主人翁意识。 与此同时,增城不断加强“中心+网格+信息化”建设,构建起以综治中心为枢纽、以基础网格为单元、以政法力量为主导、以信息系统为支撑的基层综治工作体系;同时,依托智慧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实现了区级综治中心纵横相连的实体化运作模式。 在矛盾纠纷调解方面,增城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打造“2+4+N”模式(ODR和道交一体化2个线上调解平台,道交事故案件、劳动争议、家事调解、律师调解4个调解工作室,多方部门联动),着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此外,增城还推行广州东部“互联网+众采”城市问题治理模式,打造了一个社会群众参与、快速识别上报城乡问题、政府部门快速响应处理的数字化政务服务平台。 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在发展中,增城注重保护好、利用好承载着群众家园情结的老街、老屋、古树,以及榄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具有增城特色的历史文化品牌。 以畲族民族特色为亮点,以省内村级最大博物馆畲族民俗馆为载体,增城深入开展畲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在此基础上,立足产业兴畲,挖掘优质资源,培育特色水果产业及农副产业,推出畲族风情街文创集市,拓展畲族民族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融合兰溪沟独特山地森林生态资源,打造畲歌唱晚新乡村示范带,发展精品乡村民宿,发展“走古道、游畲乡、赏山水”畲族特色文化乡村旅游,打造特色民俗生态休闲旅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