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我是如此地热爱文学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7月08日        版次:A15    栏目:    作者:谢诒琛

  □广州市培英中学 初二(5)班 谢诒琛  

  

  绘画可以勾勒美妙的风景,拍照可以定格难忘的瞬间,录音可以收存蝉唱与鸟鸣……而这些,都不及以文字为载体的文学,它有形有神,有声有色;它穿越古今,横亘中外;它可实可虚,亦真亦幻……它有一种超凡的魔力,让我如此地热爱它。

  最初接触文学,是在懵懂的年纪。那时见爸爸总在床头摆着一本厚厚的书,并不从头读起,而是有空就会随机翻上几页。我问他是什么书,他说:“这是路遥《平凡的世界》,我已经读过很多遍了。你知道吗,它是三十多年来中国人最爱看的书之一,是很多人一生力量的源泉……”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后来,当认识了足够多的字之后,我也读起了这部书。虽然书中描绘的那个贫穷苦难的乡土世界,距离我的生活非常遥远,但它给人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它是气势恢宏的社会历史画卷,更是荡气回肠的生命交响曲,给每一个平凡的人带来希望、勇气和光明。艰苦奋斗、不折不挠是孙少平、孙少安以及中国人祖祖辈辈的精神和信念,是一个人在平凡的世界里活出不平凡的人生的最好方式。合上书本,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为我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书中构筑的那个世界,既平凡又不平凡。它是如此新奇,吸引我想要看到更多不一样的风景。每得到一本新书,我都会欣喜不已,如饥似渴地贪婪地阅读着,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

  渐渐地,我越来越沉迷于文学作品,每当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灵魂仿佛脱离了肉身,在广袤奇幻的文学世界里翩翩翱翔。1931年破败的东北,萧红在寒冷荒芜的呼兰河畔,仰头看天空中流云变幻,她好像在轻声低语:人不论在什么处境,都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冯至的十四行诗中写道,“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唯美的语言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要让生命丰盈,就该与世间万物共生共长。当我读到托尔斯泰说“当我临死时,仍然爱我的敌人,那种爱是心灵的本质”,我震撼得无以复加……就这样我的灵魂与另一些伟大的灵魂反复纠缠,日渐丰盈。

  有一天我看到一则SIRI写诗的新闻,不禁困惑,人工智能已经如此发达,我所热爱的文学会走向末路吗?我拿起手机,与 SIRI对话。果然,它立刻给我写了一首:书桌上/墨迹/遇到一条大江/水牛的影子想要歌唱。想到最近读过的史铁生的“皈依不在天堂,皈依在路上”,我恍然大悟,文学是“人”学,没有人味,便没有了让人心灵发生震颤的力量。

  最近我迷上了史铁生,反复读他的《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了最健全丰满的思想。于他而言,生活是与无尽的苦难周旋,而写作则是“因为心里有了这么多疑问,一直在询问这些难点”。原来,文学是一个人内心的叩问。这种叩问,是对人生、对自我的探寻和求索,是帮助人们飞越人生艰难的隐形翅膀。

  文学是心灵永恒的故乡,它给予我的已深入我的骨髓,而我对它的热爱早已深入灵魂。

  文学,我是如此热爱你,漫漫人生长路,唯愿有你一生相伴。

  

  老师评语:

  

  本文切合题意,内容充实。行文上,能抓住关键词“如此”“热爱”,既有多处直接抒情,也善于利用自己阅读广泛、视野开阔的优势,选用路遥、萧红、冯至、托尔斯泰、史铁生等作家及其作品作为素材,充分支撑了“如此”“热爱”,也具体呈现了自己热爱文学的原因。

  文章思路清晰,表达得很有层次。从小时候在父亲的影响下对文学产生好奇和兴趣;到阅读渐深,自己的内心逐渐丰盈;再到人工智能冲击下,自己加深了对文学的认知与感受。通过层层深入,充分地表现了对文学的热爱。       

    点评老师:广州市培英中学 阮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