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中考高分满天飞,学生“学业优秀”为何家长仍焦虑?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7月08日        版次:A06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熊丙奇

  □熊丙奇

  

  最近几天,多地陆续公布中考成绩。很多地方可以说是高分满天飞。如成都710分满分,去年考上600分的有3900多个,今年却有7000多个;在无锡与宁波,中考总分720分,600分的孩子都无法上普通高中……对此,部分家长、学生疑惑:明明考了很高的分,为何却可能去不了好学校就读?

  此前,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我国80%左右学生,学业表现达到中等以上水平。由此看来,中考分数普遍提高,和学生的学业表现具有一致性,可为何学生的学业成绩不错、中考分数提高,家长的教育焦虑却依旧呢?

  原因在于,学业表现是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但高中学校和大学招生,依据的并不是学业表现的评分,而是学生的“相对排名”。如果按排名评价、录取学生的录取制度不变,“越来越好”的学业表现,只会加剧学业内卷和教育焦虑。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必须拓宽完成义务教育后的成才选择,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才能切实把学生从繁重的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

  80%学生学业表现达中等以上,可学生中的40%左右要在中考后进中职;中考中高分生成堆,可满分750分而没考到700分的,就可能上不了重点高中,这是我国家长“教育焦虑”的重要源头。虽然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1.4%,而且从普高和中职的具体招生数据看,普职比已经不是家长所称的1:1,而是6.5:3.5,可是,家长依旧认为,让学业表现不错的孩子在中考后就进中职,是过早地给孩子“定型”。为避免在中考时进中职,家长就想方设法提高孩子的学业成绩。加之近年来的学业水平测试、中考命题有简单的趋势,学生的学业成绩与中考分数水涨船高,学业成绩提高了,排名却没有提高,内卷、焦虑也就越演越烈。

  很多人希望通过取消中考、取消中考后的普职分流,来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和家长不为名次而焦虑,重视发展自己的兴趣,并培养综合素质。但是,取消中考,完成义务教育后实行就近免试入学,这需要高中教育均衡发展,而现阶段,我国高中教育除了将高中分普高和中职外,普高也严重不均衡,有超级高中、示范性高中、普通高中。就是实现了高中均衡发展,完成基础教育后,也必然有进普通院校与职业院校的选择。如果仍旧是普通教育高于职业教育,学生按分数高低选择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业负担仍将难以减轻。

  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治理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卷,我国去年推进了“双减”,从严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并推进学校教学改革,要求减少考试,降低考试难度。如四川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和作业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义务教育学校不仅要少考还要降低考试难度。小学难度系数不低于0.95,初中不低于0.85,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不低于0.70。按此规定,小学考试平均分不低于满分的95%,几乎所有小学生的学业成绩都会超过90分,学业大都成绩优良。可家长的教育焦虑却增加了:孩子已经考了92分,还是班上倒数第一名,怎么办?难度降低的考试,反而进一步刺激机械性、反复刷题,通过刷题刷出更高的分数。

  我国正在推进的教育评价改革,要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落实评价改革,就需要淡化学生间的横向比较,重视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变化与综合素质。概而言之,必须摆脱名次评价。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而非选拔功能。

  当前,中考和高考都是选拔考,因此,命题简单反而不利于发挥选拔作用,会进一步刺激焦虑,选拔考需要强调区分度。过去20年来,我国一直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等级评价,学校和教师不得向学生和家长提供非本人的成绩数据,不得对班级和学生考试结果进行排名,但落实情况并不理想。我国学生和家长关注名次超过关注分数,是因为考试的主要功能是选拔,而不是评价。

  另外,需要按均等化思路配置基本公共教育资源,不能再把教育和学校分为三六九等,要淡化教育的分层功能。我国新《职业教育法》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与普通教育平等的类型教育,未来选择职业教育,将不是根据学生分数高低,而是学生的个性、兴趣,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给学生平等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作者是知名教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