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最早的“广州人”、最老的祠堂

原来都在南沙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7月20日        版次:A14    栏目:粤讲粤有古    作者:曾潇

     扫码可听音频

  

  羊城晚报记者 曾潇

  

  日前,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南沙的美好未来令人向往。其实,南沙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先秦时期这里就有最早的“广州人”,黄阁镇的麦氏大宗祠,是广州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宗祠。本期的《粤讲粤有古》,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公元前204年,赵佗在南海郡府立南越国,当时南沙区域平原地带尚未形成,浅海中零星分布的丘陵洲岛,位于番禺县域珠江出海口的最南端。

  当时,这些丘陵洲岛是否有人居住呢?2001年3月初,南沙鹿颈村出土的商代墓葬中有一具完整的商代人骨架,骨架长1.65米左右,男性,生前身高约1.7米,据测他的寿命在40岁左右,在当时属于长寿者。这具商代人体骨架的发现,是迄今为止广州地区首次出土3000多年前的古人骨架。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家根据出土的骨架进行研究复原,将其命名为广州“南沙人”。“南沙人”成为广州市目前经科学论证的最早、所知最详细的现代人。

  到了宋朝,南沙区域浅海中的丘陵洲岛周围沙泥已逐渐开始淤积,为更多本地先民和中原迁徙而来的移民在此开村落户、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

  当时,中原和江南地区战争动乱,居民大量南迁,越过大庾岭进入岭南,暂时落脚在位于今天广东韶关南雄市的珠玑巷。随后,他们继续南下珠江流域,散居各地,各谋出路。南沙一带是他们重要的目的地之一,宋元时期先后有张氏、陈氏和麦氏等迁居南沙一带。

  今天南沙一带,在宋、元、明代先后形成的村落,有许多是同姓族人聚居。这些“聚族而居”的村庄,一般都有按姓氏系别修纂的族谱,还有按姓氏系别建立的祠堂,至今保存完好的祠堂有麦氏大宗祠、张氏宗祠等19处。

  麦氏大宗祠,位于南沙区黄阁镇莲溪村,是黄阁麦氏供奉开村先祖麦必达的大宗祠。传说,南宋咸淳九年(1273年),麦氏“五必”兄弟携眷从南雄迁居于黄阁镇中心偏西北。村子原名“莲塘坊”,后改为“莲溪”,寓意“莲香溢远,溪水流长”。

  莲溪村麦氏宗祠有三座,坐南向北,分别为麦氏大宗祠、继宗麦公祠和瑞辉麦公祠,也被称作大本堂、崇德堂和光裕堂。三座宗祠连同一座子平麦公厅,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其规模在广州祠堂中实属罕见。

  宗祠是典型的砖、木、石结构的古典建筑,材料分别来自广东、福建、缅甸等地,由当时省内外的能工巧匠精心施工,气势雄伟、工艺精湛,有石狮、石鼓、木雕、砖雕、壁画等传统工艺品。

  据记载,麦氏宗祠已经有900年左右的历史,是广州地区现存最古老的宗祠。2008年12月,麦氏宗祠被公布为广州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加快广州南沙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南沙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也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