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广东高校学子“三下乡”社会实践丰富多彩

这个暑假,把汗水洒在田间地头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7月29日        版次:A16    栏目:    作者:孙唯、崔文灿、陈亮、汤君妍、曹遥

     广工艺术学院“模特”们乡间走秀

     广州铁职院学生在乡村进行墙绘

     广中医实践团定制的中医驱暑香囊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红火蚁防控现场

     广州中医药大学实践服务团队专家邵瑛为市民提供医疗服务

     暨南大学学生到乡村基层采访

     广州铁职院学生为小朋友展示高铁模型

  

  文/羊城晚报记者 孙唯 崔文灿 陈亮 实习生 汤君妍 曹遥

  图/受访者提供

  

  调研乡村发展情况,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开展公益支教活动……又是一年暑假,除了休闲娱乐、实习工作,还有许多大学生选择参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来到基层一线,在扎根祖国大地的过程中了解国情民情,走向生活中的“大思政课”。

  

  关键词:调研

  深入田间地头,增进学生国情认识

  

  青春的脚步迈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7月12日-19日,在茂名信宜双合村里,广东医科大学“旗帜飘扬”志愿服务队队员黄彬荧和小伙伴一起,每天早起在市场里买好一天的菜,然后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前往志愿服务对象家里。“山路崎岖,有些地方长了很多青苔,有的地方很狭窄,我们搬着的物资和学习资料比较重,需要侧身小心前行。我们算过了,每名队员平均每天步行路程16.9公里。”

  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这群“三下乡”大学生来说是意义非凡的社会实践。黄彬荧今年大一升大二,她加入的“旗帜飘扬”志愿服务队系该校的老牌传统“三下乡”强队,学子多以加入这个团队为荣。成立八年来,团队以东莞为中心,服务范围覆盖广州、潮州、茂名等地。同一时间,该支队伍的六个工作组在行动,围绕乡村振兴,开展了交通疏导和防控宣教、人居环境整治、送教下乡、关爱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中小学墙体艺术彩绘、急救培训等志愿服务。

  “我参与的是学校组织的乡村调研活动,来到清远调查当地特色作物的生产情况并提出建议方案。”来自华南农业大学的李同学在这个暑假来到了清远的连樟村,开展以当地铁皮石斛、灵芝产业调研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这只是华南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的一个缩影,学校在今年组建了409支队伍,预计有4000多名师生将于7月至8月,分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务实,有产业帮扶、农技培训推广、基层社会调研、环境治理讲座、乡村建设规划等。此外,他们还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病害石斛进行了鉴别和处理,对不同树木表面石斛的生长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李同学说:“在这次调研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走访当地大棚种植情况和智能产业园建设成果,从中我真切感受到祖国农村、农业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传承

  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为了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凝聚青春力量,探索直播助农新模式”乡村振兴促进团来到潮州市凤凰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拍摄时尚短视频与摄影作品来呈现茶文化的新面貌,以“艺术+文化”的赋能新模式共同探索凤凰镇乡村振兴与茶旅融合的特色道路。“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茶文化的历史脉络、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亲身体验采茶、制茶等工艺。还为推动凤凰镇茶产品销售、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出谋献策。”队员邹佳畅说。广工艺术与设计学院时尚与展演专业张濬哲老师告诉记者,团队下一步将把拍摄素材制作成具有创新性、国际视野、视觉冲击力强的时尚短视频和摄影作品,将潮州的茶文化、茶产业以艺术化形式传播和推广至全国各地,并联动社会各界力量通过互联网平台吸引茶文化爱好者,带动起更多人认识、领略和体验潮州茶文化,促进茶产品的销售,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传统技艺需要代代传承。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实践团结合专业特色,在清远市佛冈县水冚村“广东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当地中小学生开展花丝镶嵌、手工绳结编织技艺、绘画等体验教学,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传承传统技艺的种子。实践团深入探访了当地猫头狮文化,在从艺60余年的黄仲良师傅处了解了猫头狮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和现实困境,拍摄记录了大量猫头狮技艺的资料素材,准备在新学期开展猫头狮IP主题珠宝创作。在支教环节,实践团将“猫头狮”元素与传统手工设计巧妙结合,为“猫头狮”非遗文化注入新活力。队员将花丝镶嵌、手工编织、绘画与猫头狮相结合,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给他们心中播下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促进各民族互相了解、互相团结的有力载体。近日,由广州大学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等各民族学生组成的实践团,前往广东潮州、汕头、广州等地感受广东改革开放发展变化,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潮汕籍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同吃同住、同学同游,共同在历史中品味新潮,在最原汁原味的古城区看“潮剧”、品“工夫茶”、制作“粿品”,赏潮绣、木雕、陶瓷等非遗文化,各民族学生在深入交流中增进了解、沟通,也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这次潮汕之行太令人难忘了!如果不是亲身体验,我们根本不知道潮汕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回到新疆后,我一定要向亲友介绍潮汕文化,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潮汕之行结束后,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维吾尔族学生艾丽菲热·艾比布拉意犹未尽。

  

  关键词:专长

  发挥专业特长助力乡村振兴

  

  “我的任务主要是协助当地新闻报道工作,助力融媒体中心的升级改造,同时我也带着研究课题来到乡村,希望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去展现基层发展的情况。”暨南大学的徐秀秀报名参与了学院的基层融媒体建设分队,她将利用暑假的一个月时间在新会运用图文、短视频、H5等融媒体形式报道新闻。

  自2019年开展项目以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先后派遣250余名本硕博学生组成26支队伍前往广东省26个县市融媒体中心,学生们共创作短视频100余部,文字稿件400余篇,发放问卷1300余份,撰写调研报告约50万字,构建扎根基层的“融媒体”传播体系,覆盖约5000万人,真正践行“打通思想宣传工作最后一公里”的目标。

  身体沉下去,本事才能长出来。广东医科大学的特色“三下乡”团队结合医学专业,宣传医学常识,提供义诊服务。学校“暖风中国”志愿服务队来到云南省德钦县德钦第二小学开展义诊活动,为当地的老人和孩子开展常规身体功能体检、保健知识健康教育宣教,并派送生活用品等。团队成员中有专家教授、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专业涵盖临床医学、公共卫生、护理、药学等。“作为一名医学生跟着研究生师兄师姐参加义诊,不仅可以对课本上所学的医学知识进行现场实践,更好地巩固所学的医学知识,我还通过义诊更深刻地理解学医的意义。”本科生志愿者容颖欣感慨。

  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本硕博学生实践服务团队则来到海南三亚,为市民提供针灸、推拿、耳穴、拔罐等中医特色诊治。此外,实践团还开展了舒筋点穴教学、八段锦教习、推拿肩颈教学等活动。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同样鼓励学生运用专业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在这个暑假组织师生团队分别前往中山市南头镇、民众镇、横栏镇等23个镇区进行红火蚁监测与防控。本次活动共监测了超过了2300个红火蚁蚁巢,每发现一个蚁巢,队员就会定点、标记、施药,再将信息上传。“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育人过程中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培养更多具有扎实专业知识、能扎根农村、适应农村、奉献农村的新时代人才队伍。”学校农业与生物学院党委书记陈丹雄说。

  在8月中旬即将“出征”的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心欣向农”助农社会实践队则准备在乡村推广电商直播。这支队伍成立于2020年,当时为了助力学校湛江基地的垦院凤梨销售,首先尝试了大学生直播助农创新创业的模式,效果良好。今年组队下乡,也是为了进一步走进湛江农场和湛江国家现代产业园和热作基地,探索大学生直播助农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心欣向农助农直播社会实践队指导教师陈丽楠介绍,团队成员来自农业类和计算机类专业,对农产品直播和短视频制作有一定经验。眼下,学员们正针对即将“带货”的水果做功课,并设计直播助农调研方案,初步设计直播脚本和台词,确保下乡时效果“拉满”。

  

  关键词:留守儿童

  对接乡村学校,用知识传递力量

  

  农村留守儿童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特殊群体,更是未来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法治教育,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来自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的“紫丁乡”实践团与紫金县检察院、紫金县团委组成联合小组,共同前往村落开展文化自信心理辅导和关爱留守青少年“送法下乡”实践活动。联合小组为留守儿童送去了书包、笔记本等文具,还送去了未成年人保护的有关法律知识,让法治信仰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老师,我们今天还学扎染吗?”“老师,口罩绘画真漂亮!”这个暑假,以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学生为主体的“青里”社会实践队走进了阳西县织篢凤地学校开展为期两周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二十多名大学生将传统和创新融合,为当地150多名中小学生和乡村留守儿童带来水墨画、书法、非遗扎染、传统剪纸、名人画、口罩创意绘画等富有教育意义的美育课堂。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音乐系则分别组建团队,化身“红色轻骑兵”,前往江门市台山市四九镇和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开启以“美育浸润”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教学、文艺会演、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实现乡村美育文化的培育,以美育课程志愿服务活动助力乡村文化振兴,认识乡村文化与精神之美,讲好乡村文化振兴故事。

  此外,广东海洋大学也组建了220支团队,3500多名师生围绕理论普及宣讲、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促进、发展成就观察、民族团结实践等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中湛江支教小分队的唐育芬在遂溪县建新镇中心小学开展社会实践,她希望通过这次支教让孩子们的暑假生活更精彩,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心灵打开一扇通向外界的窗口。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铁挽黔”实践团队直播实践组还来到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面向当地各行各业从业代表学员进行直播培训。直播组围绕账号搭建、个人IP打造、直播的“声台形表”、直播间的搭建创意布置、直播话术练习、海报制作,直播平台操作等进行详细讲解,并对学员进行了实操演练教学和测试点评,内容丰富还包括多样实务技巧,受到学员的广泛好评。

  

  关键词:中国故事

  立足湾区,深入内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在“三下乡”的队伍中不乏港澳台侨学生,他们把握暑期实践的机会,真正来到基层农村,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

  中山大学医学院从2009年开始积极搭建粤港澳地区与内地医学生文化交流平台,依托教育部项目支持的粤港澳台医学生暑期夏令营项目,每年围绕“爱心、文化、友谊”的主题,带领粤港澳台地区及内地高校的医学生们领略岭南文化。在今年的第十四届粤港澳台医学生暑期联合夏令营与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项目中,更是结合“生态文明”与“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组织学生的科研队伍参与学习“以蚊控蚊”生态防治蚊媒病的世界前沿科研技术,为下阶段将该技术应用于三水南山镇社区蚊媒控制、打造“无蚊社区”做前期准备工作。

  为港澳台侨学生搭建内地沟通桥梁的,还有被誉为“中国第一侨校”的暨南大学。“我报名了井冈山暑期社会活动,计划对当地的非遗传统文化做进一步调查研究。”来自香港的王诗杰是暨南大学大一的学生,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三下乡”活动,也是第一次有机会真正深入了解乡村,他表示对这次实践旅程充满期待。

  “在今年暑假我们学院组织了多条‘三下乡’路线,像‘重走长征路’‘敦煌文化之旅’等,让同学们带着课题去调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书记蔡心仪介绍。在“三下乡”活动中,学院会为学生们安排形式多样的课程实践,亦会安排现场专题教学,经过集体学习后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由调研。“我们鼓励同学们产出多样化作品,像报告、推文、视频等,充分调动同学的积极性去讲好乡村故事、中国故事,像去年前往新疆调研的团队拍摄的微纪录片还获得了外交部发言人的点赞转发。”蔡心仪说。

  

  同场加映:

  

  广东成为省外院校暑期社会实践热点

  

  除了本土院校,广东也成为外省院校师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热门地点。不少院校师生走进广州、深圳,追寻红色印记,探寻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密码。

  7月23日,清华大学“大国之材”材料学院-工物系赴深圳新材料产业暑假实践调研支队以线上会议的形式召开第一次支队成员见面。来自材料学院、工程物理系、环境学院、深圳研究生院和未央书院的3名本科生、4名硕士生和4名博士生将聚焦新材料行业,前往比亚迪、中国广核集团、兰度生物、先健科技等地参观学习,开展座谈交流,帮助队员们深入了解新能源电池、核能源以及生物材料等新材料产业,了解十年间各产业的发展足迹和当前就业形势与最新资讯。

  华中科技大学2022年“与祖国同行”暑期就业实践活动广州分队于近日来到了广州。包括港澳台同学在内的实践队伍先后参观了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广汽研究院和广州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在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与焊接车间里看到了平时只能在实验室与项目申报书里看到的机器人加工场景。”香港籍同学谭锡源表示,“团队平时的研究不仅仅是停留在论文里,还能被运用到现实中,实现真正的产学研融合。”

  除了高新科技,广州也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近日,中国民航大学飞行分校组织“青心向党 ‘粤’来越好”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了“团一大”召开地——广州,通过开展“探”“访”“进”“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带领广大同学在具体实践中浸润爱国情、激发报国志,以实际行动为祖国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结语: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广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正是青年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有益实践。

  据悉,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调研活动的同时,团中央也组织了“2022年‘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优秀调研报告征集”“镜头中的三下乡”“我的返家乡实践故事征集”等系列线上活动,为学生们展示实践成果提供广阔平台;另一方面鼓励团队和学生将社会实践调研成果转化为资政建议,积极参加“2022年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提案征集活动”,切实推进社会实践成果培育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