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贵昌 李彦新作《兰台遗卷》以纪实文学的手法记载了她如何通过一封匿名信去挖掘诸多历史真相,是近年“非虚构文学”中的一部力作。整部作品通过牵涉的历史人物众多,如李添嫒、何明华,还有为人所熟知的白求恩大夫等,并通过这些人物去回顾中国抗战前后的一些重大事件。这与她曾经受过历史学的专业学术训练有关系。 在之前的作品《尺素天涯》《何处不青山》《校园里那株美洲蕾》等作品中,李彦都以纪实的手法去追寻历史中闪耀着精神光辉的人物。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是通过历史书写去追寻一种跨文化的“崇高”,努力去挖掘这一崇高精神背后的来源,并寻找中西文化对话的可能性。 《兰台遗卷》开始于一封检举信,李彦敏锐地意识到了这封信中所附带的材料所体现出来的矛盾性——在材料中,李添嫒对何明华的指控存在着太多“暧昧”和矛盾之处,这很显然是受到了特殊时代的话语影响。而这样一封“失实”的信,引起了李彦对这两位人物的兴趣(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对真相的“不满足”),她随着这样一条线索,通过各地的图书馆以及私人馆藏资料、传记、回忆录、信件以及访谈等方式不断去接近曾经的历史真相。这中间有太多太多的问题:这些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为何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李添嫒对何明华是恨抑或是感恩与感激?作为共产主义的仰慕者,何明华在历史上曾经如何帮助中国?何明华是否与白求恩有过交集?是什么感召着这些外国友人前赴后继地奔赴中国?面对诸多的问题,《兰台遗卷》抽丝剥茧,为我们一一揭秘。 在这些问题的探寻中,李彦还谈及了在抗战中积极帮助中国的新西兰女护士凯瑟琳以及另一位走向共产主义的牧师之子、加拿大华裔林光达教授等。在历史与当下的时空交错中,叙事者追寻的核心是这些人物的精神光辉。李彦以海外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并尝试通过这些人物的书写去找寻中国所展示出来的一股精神力量——正是这股精神力量,吸引着诸多外国人士在抗战时期倾心于延安。这种力量是跨越时空的。 《兰台遗卷》的故事起点小,却慢慢延展出宏大的叙事视野,勾勒出了中国抗战前后的时代大历史。作品探讨的历史有着多条线索,展现的人物也并非都有交集,但是李彦却以杰出的写作能力,将各种线索一一牵引、归拢,让看似互不交集的历史人物清晰地出现在她所讲述的历史的各个节点上,将扑朔迷离的历史抽丝剥茧地还原,共同展现出那样一个大时代的风貌。 在人物的塑造上,叙事者也是以多种角度来切入,以不同的方式去接近历史现场的他们。有时候,叙事者还直接与这些历史人物在想象中对话,在当下的“我”与历史中的“你”的诉说中,我们感到历史仿佛就在眼前。 作为一位海外作家,李彦的《兰台遗卷》也很好地展现了她“中西混杂”的身份。即使身在国外,叙事者对中国的强烈认同溢于言表。她也通过对生活里中西文化的细节比较凸显文化的差异性,将西方“祛魅”,让读者可以更清晰地认知西方的局限性,也以此为镜像更好地观察和认识中国。
-
即时新闻
在“中西混杂”里揭秘历史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8月21日
版次:A08
栏目:域外
作者:彭贵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