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在琴弦上拨动青春

广州女孩杨灏,在北京与海外求学十余年,成为古典吉他知名演奏家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09月03日        版次:A12    栏目:相见    作者:孙语晗、张裕昕

     清远某工厂,杨灏在与制琴师沟通换琴弦,她关注换琴弦的每个步骤

     杨灏第一次上台演出的资料照片,认真专注的样子与现在如出一辙(本栏资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4年底,杨灏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奏(本栏资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5年在长沙与古典吉他演奏家罗兰·迪恩斯交流(本栏资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9年在纽约与柯蒂斯音乐学院的老师大卫·斯塔罗宾录音(本栏资料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杨灏正在忘我地演奏吉他,“在聆听时观众也会感受到演奏者的情绪”,每次练习时她都会全情投入

     每次演奏之前杨灏都会仔细地打磨指甲,科学打磨指甲会让弹奏时吉他的音色更动人

     在练琴时杨灏常常用录音笔录下琴声

     制琴师在修剪吉他琴弦

     南沙的家里,杨灏练琴时,妈妈细心地为她整理头发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孙语晗 张裕昕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石 张裕昕 孙语晗

  

  古典吉他作为世界三大乐器之一,学习它的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从坐姿、手型、触弦的角度与力度,到指甲修剪的长度、演出着装,都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和规范。

  杨灏从7岁开始学琴、8岁登台、12岁获奖、14岁考入美国顶尖音乐院校柯蒂斯音乐学院,到今年已是第15个年头了。对于这位在古典吉他界“冉冉升起的新星”来说,吉他是她的“老朋友”,琴谱是她和作曲家对话的载体,每次琴弦的寂静与颤动都在传递着其自身对情感的表达。

  

  “我跟吉他互相选择了对方”

  

  杨灏与父母同住在广州南沙。进入她家的练琴房,书架上一排排奖状和乐理书映入眼帘。从第一次参加比赛至今,她已多次获得国际性大奖,受到了业内大师及观众的广泛认可。尽管作为一名青年古典吉他演奏家,她已经登上许多音乐人的梦想演出之地——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但杨灏依然谦虚地形容自己为“一名学生”。

  回忆起学习古典吉他的过程,22岁的杨灏表示 “就像我跟吉他互相选择了对方”。因为其父亲也是音乐爱好者的关系,在偶然的情况下认识了教吉他的老师。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与父母的陪伴下,这个广州女孩从7岁开始,辗转国内与国外。

  一名演奏家的天分、特点、性格与心智,往往在年少时就有了雏形。2009年杨灏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与在台上演奏时的自信不同,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杨灏甚至有些羞涩地说:“在北京学琴的时候,只有7、8岁,食堂12点开饭,可是10点就饿了,只能心里一边想着中午自己想吃的饭菜,一边继续练下去。”

  调整比赛中的心态,也是一个长久的课题。忆起第一次参加比赛时的情形,杨灏依然历历在目。“第一次比赛还是很紧张的,但是老师告诉我,在台上需要表现自如,不能让观众看出紧张,要让观众享受音乐。”12岁的她听着老师的话,在舞台上“强装”镇定,完整流畅的演奏,让其在那场比赛中获得肯定、信心倍增。而后的每一场比赛、演出前,她都会“大吃一顿”,保持好体力,放平自身心态,发挥出自己的水平。

  尽管少了很多和同学们在校园中打闹的回忆,但是除了独自练琴以外还有很多有趣的事——父母的陪伴、各种古典吉他大师课的学习机会、参加比赛等都让其童年丰富多彩。

  

  父母接力陪读十余年

  

  回首学琴15载,其父母的脉脉温情融进了每个春秋冬夏。从7岁到14岁都是母亲在北京陪伴她,2014年考入柯蒂斯音乐学院后,父亲接过“接力棒”,陪同杨灏踏上留学之路。

  回忆起这段“分别”的经历,杨灏母亲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她表示:“毕竟7年都是我在照顾,情感上肯定是很想念,她刚开始去留学的时候,我很不适应。但理性上来说,这是杨灏自己热爱的,为了她的学习没有办法,只能自我调节,时间久了就习惯了。”

  谈到此时,父亲迫不及待给记者分享杨灏学琴时的照片,眼里满是骄傲。无论是登台演出,还是生活细节,父亲都用相机记录下来,标清时间和地点,细致地储存在笔记本电脑里。还谈笑道:“跟着她学琴,我现在一听就知道吉他音质的好坏。”

  更难得的是,父亲时常叮嘱杨灏。“永远不要为了赚钱去弹琴”。一直秉承着纯粹的态度与真挚的热爱,使得杨灏在弹奏古典吉他的路上越走越远。

  “古典吉他算是一个比较孤独的乐器,”杨灏这样形容古典吉他,“作为独奏乐器,一个人活跃在舞台中间的情况比较多。”但她通过音乐与作曲家“交流”的过程并不孤独。“那是西班牙作曲家的一首作品,第一次弹的时候使用的是现代的印刷稿,可是留学时在图书馆里无意中发现了这个曲子的原版手稿。”讲述这个故事时,她的眼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欣喜,整个人的状态都流露出演奏家对于琴谱手稿的珍视。杨灏用“解谜”来形容弹奏原版手稿的过程,她表示,琴谱就好像一把“钥匙”,能通往作曲家的心灵世界,将自己与作曲家的情感连接在一起。疫情期间杨灏也没有停止练琴,当没有灵感时,她会在大自然里走一走,尝试“想作曲家所想,感作曲家所感”。

  

  目前所用的吉他也是“广东制造”

  

  广东是世界上重要的吉他制造产业基地,杨灏目前所用的吉他也是“广东制造”。当跟随杨灏来到位于清远的吉他制作工厂时,记者看到了这个文静内敛的女孩的“另一面”。她与吉他制作工厂的主理人郭玉龙老师有过多次合作,这一次杨灏要完成一把新琴的试音和调整。在试琴时,杨灏十分严苛,近乎是“鸡蛋里挑骨头”。吉他是否顺手、音色是否饱满、琴弦材质是否合适等她都会认真考量。

  为达到最佳音质效果,试音房间需要关闭窗户、空调。尽管雨后闷热,但是杨灏只要听出自己弹琴过程中有瑕疵,她还是会坚持继续试音,并与郭玉龙老师商量调整方案。为了确保新琴顺手,她参与到更换琴弦的每个步骤,及时沟通弹奏习惯。她表示:“古典吉他的局限性是音量太小了,想让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听见我想要表达的音乐上的细节。”

  所有对细节的“挑剔”,都秉承着对观众负责任的态度,以求和观众达到情感共鸣。“创作者在音乐上带入的情绪,演奏者也会反映出来,观众在聆听的时候也会感受到相同的情绪”。

  手指拨动琴弦,音符从响起到余音缭绕,蕴含无限力量的琴声在这个娇小玲珑的女孩指下一气呵成。作为一个青年古典吉他演奏家,杨灏对音乐的纯粹与真诚,也随着吉他琴弦的颤动缓缓流露。她把吉他誉为“老朋友”,这个“老朋友”陪着她从课堂到大大小小的舞台,从练习到收获多个重量级的国际大奖,从初次尝试到“心心相印”,杨灏憧憬地说道:“希望能和吉他一直磨合下去,让我更了解它,它也能更理解我的演奏方式。在演奏中,能够给观众呈现最自然流露的音乐,这是我最想达到的一种状态。”

  古典吉他的琴声不停,音乐的梦想不停,杨灏的步履也未曾停歇。吉他的琴弦是有限的,但琴弦下的音乐是无限的。近日她已踏上去往丹佛大学拉蒙特音乐学院之路,攻读古典吉他硕士学位。